他是 “两弹一星”工程重要技术骨干
他是我国载人航天开创者之一
奋战在载人航天领域
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
党组织给了我参与‘研制地地导弹、发射人造卫星、送中国人上太空’这三件大事的机会,是党的事业为我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报效祖国的广阔平台。
——王永志
王永志(1932.11.17- )辽宁省昌图县人,航天技术专家。1961年毕业于莫斯科航空学院。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高级顾问,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院长。曾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航空航天部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暨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地地导弹系列总设计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作为我国载人航天开创者之一和学术技术带头人,从1987年参加工程必要性和发展途径论证至今,一直奋战在载人航天领域,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在重大问题决策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特别是在担任总设计师的14年间(1992-2006),主持了工程设计、研制、4次无人飞行试验和神舟五号、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技术工作。
4月29日,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中国进入空间站时代,也迈出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作为这一战略的拟制者之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值得一书。回望他的奋斗历程,党与祖国的需要是他不断向前的方向与动力。
排除万难 学以致用
1932年,王永志出生在辽宁农村的一个贫困小家庭。他的父亲当时给别人打短工,大哥当过地主的长工,家里十几口人就挤在三间破旧的土坯房里。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王永志和大多数农村孩子一样,从小就下地干活,承担家庭责任。六岁的时候他第一次见到报纸,却一个字也不认识。家人省吃俭用,把幼年的王永志送到镇里的小学念了几年书。1946年,昌北县(今属辽宁省昌图县)解放,政府建立了一所初中,贫苦家庭的孩子不用交学费就能去学习。这段经历,使他亲身感受到什么叫“解放”,社会最底层、备受压迫备受欺辱的人都可以见到光明了。他当时内心有个朴素的认识,共产党是指路的明灯、是人民的救星,再加上在学校里也受到一些教育,在这个时候他就产生了申请入党的想法,1949年冬天,王永志宣誓入党。
1952年,王永志进入清华大学攻读航空系飞机设计专业。1957年,中苏关系友好,签订协议,苏联答应为中国培养原子弹、导弹专业的留学生,王永志是唯一一个导弹专业的留学生,背负着祖国的期待。
在当时,导弹专业算是空前绝后、非常敏感的学科,上课是不允许记笔记的,脑袋记住多少算多少。
王永志在苏联留学
由于保密要求十分严格,王永志竭尽全力强化记忆力,力争带回一点知识。
1961年,他回到祖国,进入中国火箭研究院,参与研究导弹和火箭的设计工作,这一年王永志29岁。彼时,我国的航天事业蹒跚起步,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航天人克服种种困难,自主设计制造火箭。留苏归来的王永志也走进大漠戈壁,加入祖国航天创业大军的行列。在此后的工作中,王永志逐渐展现出自己的才华,并为实现我国制定的“八年四弹”的长远发展规划作出巨大贡献。
创造出火箭研制史上的奇迹
1964年,王永志第一次走进导弹发射场,参与第一枚导弹的试射。戈壁滩上骄阳似火,还没发射,就迎来了温度太高、燃料舱加不满燃料的问题。这会直接导致导弹的射程不足,计划仿佛要搁浅。
此时,王永志忽然站出来提议,可以把燃料卸出来一部分,减少自身重量后就可以实现预计目标了。这个推算在他的公式里完全可行。在场的专家听后觉得年轻人的想法太过异想天开,拒绝了他。
王永志不退让,他直接去找在场统筹的钱学森,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钱老仔细听了他的公式演算,觉得很周密,各个条件都考虑到了,当即拍板:“好极了,就按这个来!”
事实证明,计划是可行的,随着第一枚导弹冉冉升向空中,王永志的眼睛里也染上了蓝天的色彩。这也是王永志第一次正式进入钱学森的视野,两人正式结缘。
上世纪80年代,钱老退居二线。新一代的航天任务该交给谁来做?退下来的钱学森毫不犹豫地推荐了王永志。他说:“王永志同志善于逆向思维,思想开阔,做事谨慎。”
随后,王永志又参与了多项科研任务。1986年,国际局势缓和,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不大,国内调整重心,更加重视科研工作。在包括王永志在内的几代航天人的持续努力和奋勇拼搏下,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航天有了长足发展。不仅可以承揽国外卫星发射任务,甚至可以在短短18个月内就完成“长征二号E”大推力捆绑式火箭从批准实施研制到发射的全过程,创造出火箭研制史上的奇迹。
王永志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亲历者和参与者。他从一位专业技术骨干,逐渐成长为一名指挥千军万马的帅才。1992年11月,迈入花甲之年的王永志被任命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
实现国人飞天梦
从1992年1月担任论证组组长开始,王永志成为中国载人航天的领军人物,开始勾画飞天之梦的草图。
做一次飞船实验要花费好几个亿,为了不给国家造成负担,王永志把整个发射工程分解了,很多程序和动作都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模拟,这样做实验的次数也可以多一些,反而可以发现很多问题,在神舟一号发射以前,模拟飞船返回地面的空投实验就做了59次。
载人航天的难度极大,一不小心就会造成重大的安全事故。在开展航天工作的这几年里,王永志可以说是提心吊胆,处处小心谨慎,投身载人航天事业又是11年。
2003年10月15日,随着王永志和全体航天人的齐心协力、集智攻关,中国人的脚步终于第一次迈进太空。当杨利伟从神州五号返回舱安全走出来的时候,王永志内心一时百感交集。正是王永志提出的载人航天三步走计划,才让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能够做到零失误。“把中国人送上天,这也是天遂人愿,我觉得这辈子都很紧张都很累,但是最后的目标都达成了,所以说是无怨无悔。”
2005年1月13日,胡锦涛同志签发命令授予王永志“载人航天功勋科学家”称号。同年3月3日,中央军委向王永志颁发解放军一级英模奖章。
2006年5月,74岁的王永志终于卸下了肩上的重担,改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高级顾问。至今,王永志仍心系国家航天事业、培养航天人才,一直为载人航天事业奋斗。
2007年1月—2010年9月,王永志担任载人空间站工程实施方案编制专家组组长,主持完成《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重大专项——载人空间站工程实施方案》的编写。空间站工程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计划的最后一步。他作为论证组组长,对众多重大关键技术问题进行多次论证,主持会议认真研究、合理决策,提出战略思想和技术措施。
如今,中国航天员已经进驻中国空间站。中国航天,正沿着我们自己的设计路线一步一步走向辉煌。
综编:《光明日报》、中国工程院网站
科技日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