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喜迎市科协“十大”•致敬科技工作者丨刘卫未:描绘超高建筑的最美“风景线”

北京科协

2022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

北京市科协特开设“喜迎市科协‘十大’·致敬科技工作者”系列栏目,讲述首都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故事,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坚守初心使命,勇攀科技高峰,积极投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第24届“北京优秀青年工程师标兵”获得者中建一局集团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刘卫未。

刘卫未,男,中共党员,工学硕士,中建一局集团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先后参与天津津塔、天津嘉里中心、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国贸三期等多个地标建筑的实施和技术管理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中建股份课题。针对实际工程难题,创新研发了软土地区超大深基坑“中心岛”设计与施工技术,解决软土地区超大面积深基坑支护难题;创新研发世界最大直径嵌岩端承桩施工技术,实现了国内外首例8米超大直径、7.8万吨超大承载力基桩的顺利施工。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0项;发表论文25篇。

在北京,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国贸三期。这里曾经标刻下“北京最高”,成为代表首都经济发展的标志性建筑物群。

“每次开车路过东三环,看到公司建设的国贸建筑群、三星等工程所彰显出的我国的建筑实力与技术水平,就会产生满满的自豪感。”在中建一局集团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刘卫未眼中,建筑工程是一份拓展幸福空间、铸就美好生活的职业,更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愿望的职业。

2012年7月,中建一局中标国贸三期B工程,伴随欣喜一起涌来的是巨大施工难度带来的层层压力。

其中,国贸三期位于东三环与建国门外大街立交桥的西北角,地处北京商务中心区的核心区域,复杂的城市环境地下空间开发与风险管控,成为了施工的主要难点之一。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深谙这一道理的刘卫未团队专门成立科研小组,通过观摩类似工程、查找文献资料等手段,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研发,创新性提出使整个国贸地块互联互通和人车分流方案,并实现与地铁1号线和10号线无缝衔接,极大地疏解了区域交通压力。

正是因为始终怀揣着一颗精益求精的“匠心”,依托城市中心区超高建筑施工安全管控综合技术,刘卫未团队实现施工过程“零”伤亡,并依托这一技术斩获詹天佑大奖。

综编:“科学网”公众号、

“北京大世界”公众号、

“BTV创新北京”公众号

评论
骑兵上尉
贡士级
匠人精神
2022-07-06
科普60d9445d
进士级
致敬科技工作者
2022-07-06
科普6278a127bfb4c
举人级
👍
2022-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