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ki-20110310111519-983815938.jpg

“杞人忧天”的价值

科技日报 2016-10-29 作者:陈桂权

  ■科林碎玉

  “杞人忧天”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成语。在我们认识中,这位仁兄的忧虑是有些可笑的。但凡事皆有缘由,要完全理解这个成语,就必须清楚杞人当时之所以要担心天塌下来的理论依据。

  其实,这里涉及到古代人的宇宙观问题。宇宙观通常包含三个基本问题:其一,宇宙的中心在哪里;其二,宇宙中各天体的运行机制、规律;其三,是什么力量维持宇宙的运转。这些如今已成为常识的问题,在古人却是探索的终极奥秘,无数天才精英终其一生为求一解,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代价。

  要真正理解“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我们必须考察这样两个问题:一是杞人说这话的语境;二是杞人生活那个时代的人有着怎样的宇宙观。

  “杞人忧天”一语源自《列子·天瑞》篇,故事原文略去,大意如下:杞国有个人担心有朝一日会天坍地陷,自己则无处栖身,关心他的人(姑且称为“某甲”)劝解说:“天是气体积累而成的,我们每天伸展呼吸都在其中,又何必担心它会掉呢?”杞人追问道:“如果天真的是气体积累而成,日月星辰肯定会掉下来”,某甲答:“日月星辰也是气体中闪着光的成分,即使它们坠落下来,也不会伤到人”;杞人继续发问“如果大地崩塌又该怎么办?”某甲答曰:“大地是土累积而成,充满了我们周围,我们整日在上面活动,它是不会塌陷的。”杞人这才安心。

  从中我们得知,杞人之所以担心天地会崩塌,是因为他认为构成宇宙的物质是气。常理中,气又怎能托起众多的日月星辰呢?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杞人认为宇宙是由气构成的呢?这就涉及到古代对宇宙的认识问题了。

  古人对“天”的形成早就有了丰富的认识。我们所熟悉的“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便是他们对宇宙形成的解释。古代言天的理论流派很多,但影响最大的有三家: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这三种宇宙论在汉代社会都有一定影响。

  “盖天说”:以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的《周髀算经》为代表,其主要观点是“天象盖笠、地法复盘。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相盖,天地之中间耸立一根高六万里,直径二万三千里的天柱,日月星辰随天盖旋转,近见远不见,形成了昼夜四季变化”。这也是古老的“天圆地方”说的完善表述。“盖天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远影响,如“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炼石补天”以及《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误以如来手指为天柱,都是“盖天说”影响的体现。

  “浑天说”:“浑天说”的影响更大,历史上一大批知名理论家都是这一学说的推崇者,最为后人熟知的便是那个“数星星的孩子”——张衡。他在《浑天仪注》中说:“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其内。天大而地小,周天365.25°……”为演示“浑天说”理论,张衡还制造了“浑天仪”。在张衡等人的大力推广下,“浑天说”逐步成为我国天文思想中占据统治地位的宇宙观。这一状况直到明末“西学东渐”,西方天文思想传入才得以改变。

  “宣夜说”:这种宇宙观认为,“天了无质,仰而瞻之,高远无极。……日月众星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止皆需气焉”。“宣夜说”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打破了天有硬壳的传统认识,指出天是无限的空间,日月星辰无需附在所谓的天球之上,而是悬浮在空间中,同时认为气是维持天体运行的动力。汉代以后,魏晋时期“宣夜说”不断得到发展。但由于它认为“日月星辰漂浮与虚空之中,并且依靠气在运动”,于是“宣夜说”的传播便引起“忧天坠”的思想。这也就是“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所处的时代背景了。

  如此,我们便能理解杞人的担忧其实并非庸人自扰。应该说,杞人提出了一个终极问题——维持宇宙中天体运行的动力为何。但是,那位某甲兄给出的是一个非常敷衍的答案。我们历史上有太多“某甲”类的人了,他们急于给问题一个确定的答案。殊不知,问题的价值往往不在于解决,而在于它本身所带来的进一步思考。而人们又太想知道一个答案,进而满足于得到答复后那“舍然大喜”的陶醉与释然。于是乎,我们那些原本很有终极追溯价值的问题,就这样被那一个个安于表面的答案给扼杀了。

责任编辑:lijia

上一篇:房地产泡沫

下一篇:跟着张潮去读书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技日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