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t6a132_b.jpg

跟着张潮去读书

科技日报 2016-10-29 作者:胡一峰

跟着张潮去读书

 

  ■桂下漫笔

 

  张潮生于顺治七年(1650),卒年不可考,一般认为应在康熙五十年之前。他出生于安徽,但长期住在扬州,一生志业与书有关。用他自己的话说,“仆赋性迂拙,于世事一无所好,独异书秘笈,则不啻性命”。其实,张潮早年也曾有心于举业,十三岁开始做八股文,但仕途不得意,只做过九品小官,二十多岁断绝了当官的念头,专心于写书、藏书、编书、刻书,“著得一部新书,便是千秋大业;注得一部古书,允为万世宏功”。除著书外,他还编了《檀几丛书》和《昭代丛书》,这两套丛书汇集保存了大量文献,广受好评。

  读书,对张潮而言,不仅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是观察世界、品味人生的参照系。当然,这也是中国文人的传统。明代陈继儒就把读书和交友相比,“吾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张潮则讲得更加精致,“对渊博友,如读异书;对风雅友,如读名人诗文;对谨饬友,如读圣贤传统;对滑稽友,如阅传奇小说。”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文化人推崇张潮的很多,林语堂就是其中之一。他在代表作《生活的艺术》中,专设 “张潮的警句” 一节。林语堂说,享受大自然不单是限于艺术和图画,显现于我们之前的大自然是整个的,它包括一切声音、颜色、式样、精神和气氛,中国文人有一种将人生、生活和大自然融合起来的精神,张潮在《幽梦影》中对此说的最为透彻。

  林氏所言不虚,《幽梦影》是张潮三四十岁时写成的,全书219则,似独坐冥想所得,又似读书随感札记,不立体系,只是充满情趣的片段文字,警句俯拾皆是,若和张潮的文人朋友们所写的神评论一起看,更令人忍俊不禁。举个例子,第15则,张潮写的是:“少年人须有老成之识见,老成人须有少年之襟怀”。显然,讲的是处世之道。然而,他的医生朋友江含徵“脑洞大开”地点评道:“今之钟鸣漏尽、白发盈头者,若多收几斛麦,便欲置侧室,岂非有少年襟怀耶?独是少年老成者少耳。”这有点歪解的意味了。但批评家张竹坡可能觉得歪的还不够,又补了一刀:“十七八岁便有妾,亦居然少年老成。”于是,画风彻底扭转,一本正经的哲理书,顿成嬉笑怒骂的朋友圈。

  笔者的微信朋友圈中,常有或真或假的所谓“读书法门”刷屏。但若和张潮的读书法相比,就小巫见大巫了。在读书这件事上,张潮一扫风花雪月、花鸟鱼虫的小资情调,露出舍我其谁的豪情满怀,“天下无书则已,有则必当读”,而他的许多关于读书的妙语,今天依然耐人咀嚼。且看几则:

  读书和时令有关吗?有的。曾国藩说过,“刚日读经,柔日读史”。大意是,斗志昂扬、满血状态时应当读经,研究一些高深的道理,而心情灰暗,满脸黑线时,不妨读史,获得一些智慧的启迪。张潮说得更详细,“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其实,刚也罢,柔也罢,春夏秋冬也罢,并非仅是时间,而是心情。人处在不同的季节和环境,心境是不一样的。常读书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体验,有时拿起一本书来,翻了许久,不知所云,或许,这并非读书人的问题,只是时间没对罢了。因此,不妨遵照鲁迅先生“随便翻翻”的教诲,广泛撒网、重点捕捞,多翻一翻,先找到对的那一本,再认真读下去。

  读书和阅历有关吗?有的。张潮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生活本身是一门学问,而书本无非是过去人的生活罢了,二者自然可以互相参证。类似的道理,黑格尔也说过,“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而在中国文人看来,阅历的内涵更加丰富。宋代词人蒋捷《虞美人·听雨》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可见,阅历不仅是开启学问的钥匙,还是理解自然的门径。或许因为这个缘故,张潮说要读“无字之书”。他说,“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语”。

  读书有次序吗?也有的。张潮说,“先读经,后读史,则论事不谬于圣贤;既读史,复读经,则观书不徒为章句”。陆次云评点道,“先儒著读书法累牍连章,不若心斋数言道尽”。心斋,是张潮的号,这句话确实说得极为精到。“经”描绘的是一个理想国,它告诉人们世间的大道理,就像世界上永远找不到完全符合“圆”的定义那个圆一样,真实的历史总是充满了权变,“经”中说的大道理从来就没有完全实现过。因此,如果没有经的意识在心中,读历史无非是读一部厚黑学,但若没有史的积淀,即便饱读经书,也不过一枚空头政治家罢了。张潮还说过,“经传宜独坐读,史鉴宜与友共读”,大概也是这个道理吧。

  《幽梦影》中说,“阅《水浒传》至鲁达打镇关西、武松打虎,因思人生必有一桩极快意事,方不枉在生一场。即不能有其事,亦须著得一种得意之书,庶几无憾耳。”我想,这多少有点夫子自道的味道。而跟着张潮去读书,又何尝不是一桩人生快事呢?

责任编辑:lijia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技日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