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jpg

2009年12月15日 “希望一号”发射成功

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里程碑 2017-12-15

  

  2009年12月15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双星的方式,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希望一号”顺利送入预定的太阳同步轨道。

  “希望一号”卫星代号“XW-1”,原名为“希望号”奥运星,是我国专门为广大青少年研制的第一颗公益小卫星,卫星总质量只有60千克重,采用CAST100卫星平台,运行1200km的太阳同步轨道上,绕地球运行一圈需要109分钟,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在当地时间上午9:30如约而至,从南向北飞过头顶。

  卫星本体为八边形立柱框架结构,包括能源舱、电子舱以及载荷舱三个主要部分,舱内温度-20℃~+45℃。装载有“天圆地方”五色土试验设备,用于观察微重力条件下五种颜色颗粒的状态;装载轻型宽视场彩色相机,在测光仪的配合下可以进行太空摄影;另外,科研人员还在卫星内部建立业余无线电空间电台,可以为我国和全球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提供信标、语言和数据转发等空间通信试验服务。

  由于在“希望一号”卫星上面,通信机十分耗费电量,卫星上电源无法支持对其长期供电,但是没有通信机卫星又无法在轨运行,面对这种难题,科研人员设置卫星在轨采用“脉冲供电”的方式,当卫星进入测控区时对其供电,其他时间则不供电。采用这种方法,“希望一号”卫星每30分钟定期控制通信机上电工作5分钟,然后关机25分钟停止供电,从而满足了卫星上功耗的限制,又有效地提供了卫星与地面站联络的窗口。

  此次“希望一号”小卫星的成功研制、发射和在轨运行,对于在广大青少年中普及航天知识,激发他们对航天科技的兴趣和热爱具有积极意义。

责任编辑:李阳阳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里程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