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体阳转率100%,全球首个新冠灭活疫苗能改变当前防疫形势吗?

科学辟谣 2020-06-19

  疫情此起彼伏,要想从根本上平息,关键还是在疫苗。近日,中国研发的全球首款新冠病毒灭活疫苗I/II期临床试验结果公布,效果理想,但还有些问题亟待解决。

  

  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通过I/II临床试验 | 公共领域

  作者 | 徐斯佳 日本京都大学医学院

  6月11日以来,北京新冠病毒确诊病例连续暴发,并波及三个省市引发相关病例。16日北京市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重新上调为二级。北京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坦言,“北京疫情还处于上升期”。

  疫情在短期内复萌,也让人们意识到,面对狡猾的新冠病毒不能心存侥幸,必须从根本上平息。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仍在疫苗。

  6月16日,好消息传来: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款新冠病毒灭活疫苗Ⅰ/Ⅱ期临床试验中,千余人接种后均产生高滴度抗体,且无一例严重不良反应。揭盲会在北京、河南两地同步举行,网友们纷纷表示“给力”。

  这个结果,意味着什么呢?它能改变当前防疫形势吗?

  灭活疫苗的“期中考卷”

  目前,我国有1项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和4项灭活疫苗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详见:疫苗)

  此次带来捷报的是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的一款灭活疫苗,这也是迄今为止全球首个公布II期临床数据的灭活疫苗。

  灭活疫苗是最传统的疫苗之一。基本原理就是将病毒杀灭,再注射入人体,利用空有其表、却无实际战斗力的死病毒,训练免疫系统产生识别能力。

  不管哪种疫苗,上市前都要依次通过三期临床试验的考察:I期主要确认疫苗的安全性;II期重点摸索合适的剂量和接种程序;III期则以大面积实际应用为导向。

  

  所有疫苗,都要经过三期临床试验 | 图虫创意

  由于疫情紧急,为了缩短试验时间,4月上旬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对两款灭活疫苗特批了I/II期合并临床试验的许可,这就是其中的一款(另一款由北京科兴中维生物研发团队研制)。

  本次试验为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Ⅰ/Ⅱ期临床研究。给药剂量分为低、中、高三组,注射方式分为0/14天、0/21天和0/28天三种间隔,每组均注射两针。

  共有1120名受试者完成了两针接种。结果表明:全员无严重不良反应。中等剂量下,0/14天和0/21天组接种后体内抗病毒抗体产生率约97.6%,而0/28天组两次接种后,受试者全部产生抗体。

  对Ⅰ/Ⅱ期临床试验而言,可以说是较理想的结果了。

  II期试验仍有短板待解决

  迄今为止,在5项已进入临床试验的国产疫苗中,有3项揭盲了部分临床试验结果。

  陈薇院士团队的腺病毒载体疫苗是全球率先进入临床实验的疫苗。5月22日在《柳叶刀》上公布了108人规模的I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应答。4月末II期试验的508名志愿者已经接种完毕,现在正处于观察期。

  另一款北京科兴中维生物的灭活疫苗,I/Ⅱ期临床试验中的743名受试者人也已全部完成接种。目前只揭盲了0/14天接种组,该接种程序的抗体阳性率超过90%,其他组别的尚待揭晓。

  目前看来两种技术路线的国产疫苗的前景都很光明。不过还有些问题亟待解决。

  

  II期之后,仍有一些问题待解决 | 图虫创意

  其一是年龄层覆盖不全。目前的试验对象都为成年人(18~60岁),要做到全民覆盖还要补齐其他年龄层。年龄在疫苗接种程序中是有严格规定的,没有数据支持意味着未知的风险,如果没有后续补充试验,儿童组和60岁以上老年人获得疫苗的时间就将延后。

  其二是抗体持续时间不明。腺病毒载体疫苗单次注射后不仅能诱导抗体产生,还可以激发免疫细胞的记忆,需要连续6个月评估抗体持续时间。而灭活疫苗用的是死病毒,它们无法自我复制,所以对免疫系统的刺激时间有限,很少或较少产生长久的细胞记忆,明确注射后保护性抗体究竟能维持多少时间就更为重要。

  中国本土疫情平缓,

  III期临床恐无试验条件

  安全和有效是合格疫苗的必要条件,但大规模的第III期临床试验才是决定疫苗是否能投产的关键,通常要在不同地区招募数千乃至上万的受试者。

  虽然疫情近日在北京地区杀了个回马枪,我国本土总体上还是平息状态。如果病毒的感染机会本来就低,疫苗真正的预防效果还是很难评估。

  这种背景下,有人提出开展“病毒攻击试验”:既然真实环境中没有疫情,就人为地让病毒去感染那些打了疫苗的受试者,直截了当地验证疫苗效果。

  对于像流感等,我们已经很熟悉、风险相对可控的病毒,这种方法或许尚可一试,但新冠病毒的风险还是太高,难以通过伦理审查。

  也有专家建议可以用一些替代性指标来评估疫苗效果。比如通过明确抗体浓度达到什么水平能有效抵抗病毒感染,据此统计有多少人达标,或者参考免疫细胞活跃度等指标,来进行间接评估。

  这种思路在抗体的相关研究中其实是很常用的。但要找到有代表性的替代指标需要更仔细的分析,对灭活疫苗这种很少诱导免疫细胞记忆的疫苗就更难了。

  

  III期临床试验需要条件 | 图虫创意

  新冠疫苗研发是全球迫在眉睫的重大科学问题,高风险和太迂回的方法空恐怕都难当上策。相比之下,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离开本土,远赴疫情蔓延的地区(如非洲或南美洲等)开展试验。虽然人员、组织、资金上的代价无疑会非常巨大,但试验条件和效果评估也能更真实直观。

  中国其余几种疫苗今年7月也将陆续完成II期临床试验了。目前看来,为了尽快验证疫苗效果,到国外进行临床试验是必然选择。

  5月15日,陈薇院士团队的腺病毒载体疫苗获得了加拿大卫生部的临床试验许可,有望今年秋季开展以加拿大人群为对象的临床试验。

  此前,该团队研发的重组埃博拉疫苗(rAd5-EBOV)作为首个在境外进行临床试验的中国疫苗,在非洲塞拉利昂开展的Ⅱ期500例临床试验取得了成功,或可成为此次新冠疫海外研究工作的借鉴。

  齐头并进,全球最大的新冠灭活疫苗

  生产车间待命量产

  实现量产,全面普及是疫苗研发的终点。从科研到生产,主动权都紧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才能避免在天灾中被他国掣肘。

  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于4月15日率先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新冠灭活疫苗生产车间,同时也是国内首家人用P3(三级生物安全水平)生物医药生产车间。耗时仅2个月,堪称疫苗车间的“火神山”速度。

  该车间批次产量约300万剂,量产后预计年产量超1亿,具备满足大规模紧急使用和常规生产条件。另外,预计7月初,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新冠灭活疫苗车间建设也将完成。两个车间的总年产量可达2亿剂以上。

  灭活疫苗研发一旦成功,量产方面就能无缝衔接,全力支撑,这才是真正的中国速度。

  “战疫”尚未成功,仍须举国一心,防微杜渐。疫苗研发关乎人命国运,相信在科研工作者的锲而不舍下,定能精诚所至,令病毒无以燎原,安宁重归人间。

  

  量产是疫苗研发的终点 | 图虫创意

  参考资料:

  1.http://www.xinhuanet.com/health/2020-06/17/c_1126124573.htm

  2. Zhu F C, et al. Safety,tolerability, and immunogenicity of a recombinant adenovirus type-5 vectoredCOVID-19 vaccine: a dose-escalation, open-label, non-randomised, first-in-humantrial[J]. The Lancet, 2020.

  3. https://www.cbc.ca/news/health/covid-19-vaccine-test-canadians-1.5581494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学辟谣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