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主粮化要过好“良种关”

科普中国-智慧农民 2019-11-06 作者:文明乡里

今年7月份,山东省平度市,在中国种子协会专家组的见证测产下,国产马铃薯品种“希森6号”以单季亩产9.58吨的成绩,刷新了马铃薯高产的世界纪录。在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下,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已经培育出18个优质高产的马铃薯新品种(系),包括鲜食,薯条、薯片、淀粉及全粉加工,富含花青素和多酚的彩色马铃薯等各种用途的马铃薯品种。

3年前,国家开始实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第四大主粮马铃薯”成为新提法。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其耐旱耐贫瘠,适应种植范围广,亩产增产空间大,水肥利用效率远高于其他粮食作物。马铃薯主粮化,就是把马铃薯加工成符合中国人饮食习惯的像馒头、面条、米饭一样的主食。

“以前我们总开玩笑说‘别拿土豆不当干粮’。马铃薯主粮化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锦上添花,让老百姓吃得更营养健康。”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李延明介绍,“希森6号”是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联合该中心历经11年杂交选育出的马铃薯新品种。“希森6号”可以出全粉、做薯条,改变了高端马铃薯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

不过,从全国来看,马铃薯良种在很多地区依然是“稀缺品”。湖北省云梦县大余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余金海就经常为购买马铃薯种子发愁。

“我们合作社这两年种了3000亩土豆,平均亩产约7000斤;土豆卖得也好,亩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余金海说,这几年合作社带动周边农户共种植马铃薯1.5万亩,小土豆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金疙瘩”。可该合作社的种薯却是从3500公里外的内蒙古运来的,每斤成本增加了0.2元至0.3元。“我们希望能在更近的地方获得良种。”余金海说。

推进马铃薯主粮化开发,必须要过良种关,推广脱毒种薯与加工专用品种。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董事长梁希森表示,种薯问题不仅关系到新品种推广,还关系到病虫害防治以及提高产量问题。很多农民所用的种薯有相当一部分并非脱毒种薯,是造成一些地方马铃薯单产较低的重要原因。马铃薯主粮化首先要在良种选育上取得新突破,培育出更多高单产、高淀粉含量、抗逆性强、营养成分丰富的加工型马铃薯新品种。

 

作者:乔金亮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