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2016年科学类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活动在上海举行

新华网 2016-11-26

  

  新华网上海11月26日电(鲁聃玉文、宋金玉) 25日,“科技前沿大师谈暨上海科协大讲坛 解读2016年科学类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活动在上海举行。活动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新华网“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中国(上海)细胞生物学学会、上海科协大讲坛管理办公室承办。华东理工大学教授、长江学者“973”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化学部咨询委员钱旭红主持本次活动。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医学院生物化学系主任刘伟谈到,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研究细胞自噬领域的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教授大隅良典,大隅教授在细胞自噬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在活动演讲中,刘伟对细胞自噬做了简单的介绍。他表示,细胞自噬简单来说就是“自己吃自己”。细胞是生命的最小单位,在生命进化的长河里,由原核细胞进化为真核细胞时,细胞内出现了内膜系统,形成了细胞核和众多其他膜性细胞包括溶酶体。由此,真核细胞形成一条自吞噬通路,通过形成自噬体,自噬体与含有各种水解酶的溶酶体的融合,把细胞内不需要或有害物质降解掉。

  随后,在活动互动讨论环节,钱旭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特聘研究员胡荣贵,新民晚报记者、民生新闻中心主编、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董纯蕾与刘伟进行了互动交流,并发表了各自的见解。现场观众对在座嘉宾提出了学科研究的相关问题,专家一一做出了详细地解答。

  在活动期间,刘伟主任还接受了新华网专访。

  

  刘伟认为,细胞自噬是非常重要的。细胞自噬不光是纯粹的基础研究。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身体的细胞自噬的水平会下降。在我们的生长过程中,不同的发育阶段,器官、组织的自噬水平在空间、时间上都会受到调控。刘伟表示,细胞自噬可能与疾病、免疫有很大的关系。它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很多的治疗靶点,来设计小分子化合物,设计天然药物和研制药物。

  关于自噬在我国的发展方面,刘伟说到,虽然我国的自噬研究起步晚,但发展快,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张宏研究员和清华大学俞立教授为代表的中国自噬研究者,近年来在该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使得我国的自噬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于细胞自噬研究,目前阶段还有待更加深入认识和了解,这也是未来设计开发治疗相关疾病的基础和依据

  据悉,当前,我国正处于为实现2020年初步建成创新型国家而努力的关键时期,为有益于公众了解当今世界自然科学学科研究的发展前沿,认识我国科学研究各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及世界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和差距,以利于促进中国科技创新中的科研体制,机制改革,鼓励年轻一代用于探索、乐于从事科学事业,从2012年开始,上海科协每年在诺贝尔奖颁发前后举办面向公众的“解读科学类诺贝尔奖”活动,邀请我国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领域中工作在科学研究前沿的学科带头人,为大家深入浅出地解读当年诺贝尔科研成果的来龙去脉,其对人类的意义以及获奖科学家的经历,并与互动嘉宾和听众进行现场讨论和交流。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官方微信(kjqydst)。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作者: 鲁聃玉文、宋金玉 [责任编辑: 宋金玉]

责任编辑:李阳阳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新华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