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串界祖师爷直播哭天抹泪,约吗?

科普中国-科普融合创作与传播 2019-08-13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银河路16号团队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每年八月,除了佳期如梦的七夕,还有什么约会的好噱头吗?

  打开科学新闻,专家告诉大家:这个八月,公众可以观赏到英仙座流星雨。

  9102年了,还一起去看流星雨?!我们脑子浪,身子慢,连电视剧都懒得看,大热天儿的,不约不约!

  看来得换一套话术。

  烤串师傅和相声演员的祖师爷

  我们知道,中国厨师拜的祖师爷有好几位:彭祖、伊尹、易牙、詹王等等,够组个香肉男团流芳百代了。

  

  (连环画中所绘易牙烹子献齐桓,略重口。

  图片来自wemedia.ifeng.com)

  西方烹饪界,也有一位圣人要拜。这位高贤大德,不仅兼容守护烤串师傅,还兼职守护相声演员,相当于东方朔,一边烤一边说笑话。更壮烈的是,易牙也就拿亲生儿子熬了个汤,而这位圣人,最后被架上燔火,参与了“美拉德反应”(Maillard reaction,产生肉香的重要化学反应)。

  

  (美国加州烧烤协会对这位圣人的行业认证)

  公元258年,罗马皇帝瓦莱里安敕令迫害基督教,33岁年轻的圣洛朗作为执事,迅速将教廷财产发给赤贫者和残疾人,最终在8月10日,被暴怒的罗马长官架上大铁篦子,燃煤活烤,壮烈殉道,由此垂名教史。

  受刑时,圣洛朗大难临头博一粲,含笑说出了如下箴言:

  “翻面儿!我这面儿已经熟了。”

  扩展阅读:上述行迹,均引自天主教史料或广为传颂的地中海传说。对于传统讲法,现代历史学界略存争议(如拉丁文“passus est”指“受难”,“assus est”指“被烤”,一个字母“p”之差,历史转写中或有舛误),但主流史料与传说仍袭旧论。

  

  (圣洛朗翻面儿的瞬间,略重口。

  图片来自catholic4lifeblog.wordpress.com)

  顺便一提,游戏DOTA2中的火女莉娜(Lina)领盒饭前也会喊这么一句台词,典出于此。

  

  (莉娜可能也拜圣洛朗。图片来自百度搜索)

  这位圣洛朗(Saint Laurence),亦称圣劳伦斯(Saint Lawrence),和时尚大师伊夫·圣·洛朗(Yves Saint Laurent),或某国产暖气片儿厂商(莫非他们真是出于以上原因起的名?细思恐极!),还是有区别的。

  我们就品尝一下圣洛朗的高颜值吧:

  

  (彩窗画上所绘左手棕榈枝,右手大铁篦子的圣洛朗。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等等!烤串、相声、基督教、暖气片儿,都懂,但这和流星雨有个毛关系?!

  请耐心往下读。

  关于流星雨的小面试

  流星雨实属“约界”老梗,我们不妨做个小面试:下列问题,如果对方答“是”,还是别约了,就一起聊聊天吧。

  问1:流星雨是很罕见的吗?

  答1:不是。

  流星雨并不罕见。国际天文联合会(IAU)的流星数据中心(MDC)目前记录了超过900种疑似流星雨,其中112种已经确认,其中约30余种,地球年年见!这就包括所谓北半球三大流星雨:

  每年1月3日至4日极盛的象限仪流星雨;

  每年8月12日至13日极盛的英仙座流星雨;

  每年12月13日至14日极盛的双子座流星雨。

  所以,如果你订阅了“天文日历”之类网站的观星预报,有时会被流星雨新闻烦到——怎么还是它!怎么又来了!

  流星雨(meteor shower)常见,但流星暴(meteor storm)不常见。前者极盛时每小时可见几十上百颗流星,后者则至少1000颗起,所以流星暴才是文艺作品中很多壮丽场景的主角。

  不少中年人犹记得2001年到2002年摄人心魄的狮子座流星暴,那时他们还年轻。大约33年后,它才会再来,那时他们都老了,愿他们还在一起。

  

  (1833年和2001年的盛大狮子座流星暴。

  图片来自star.arm.ac.uk和mreclipse.com)

  问2:英仙座流星雨 = 流星雨落在英仙座上?

  答2:不是。

  不信你去问英仙座人:有没有被砸中过?

  一场流星雨,通常涉及四个概念:一圈大气、一群残骸、一颗彗星、一个星座。

  地球裹着一圈大气,沿着轨道运行时,会遇到外太空的宇宙残骸(cosmic debris)。这些残骸是石质或金属质的小碎片,有时混着冰,比小行星(asteroid)小,比太空尘埃(space dust)大,大多小如沙粒,统称流星体(meteoroid)。

  若是一个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时速超过7万2000公里,摩擦生热,留下一缕亮光,就形成流星(meteor)。若是宇宙残骸稠密,一群流星体短时间内连续进入大气层,就形成流星雨。若是到达地面,就形成陨石(meteorite)。

  

  (从流星体到流星再到陨石的全过程动图。动图来自维基百科)

  每年进入大气层的流星体、太空尘埃或其它残骸,约有1万5000吨。不过别担心,和前几天差点儿KO地球的小行星不同,流星体太小了,扛不住大气摩擦。比如英仙座流星雨,在海拔80公里的高度就蒸发了,从未留下陨石。

  问3:英仙座流星雨 = 来自英仙座的流星雨?

  答3:不是。

  流星雨通常涉及的另外两个概念:一颗彗星和一个星座——前者是流星体的来源,后者是流星雨名字的来源。

  流星体是宇宙残骸,通常来自彗星。

  形成英仙座流星雨的宇宙残骸,就是一颗名叫“斯威夫特·塔特尔”的彗星(comet Swift-Tuttle)剥落留下的一串碎片。当大气层随着地球运转,划过这串碎片时,在地面上的观察者看来,流星仿佛都来自夜空中的同一个点(天文学称“辐射点”)。通常,这个点在天球上离哪个星座最近,流星雨就以哪个星座命名。

  

  

  (地球轨道与斯威夫特·塔特尔彗星剥落残片(白色散碎条带)的交集。

  图片来自meteorshowers.org和维基百科)

  我们知道,星座只是各种历史传统对于天球的人为划分,每个星座中的星星之间几乎毫无关系,流星雨和星座之间也只有命名关系。所以“来自英仙座的流星雨”本身就是科学概念不清的说法,英仙座流星雨只是辐射点位于那个砍了美杜莎脑袋的大英仙珀尔修斯的星座的流星雨而已。

  

  (黄色加号所示为英仙座流星雨的辐射点,其右下方为英仙座

  图片来自skyandtelescope.com)

  注意,“通常”意味着例外,上述北半球三大流星雨中就有两个小例外:

  近来有天文学家认为双子座流星雨和象限仪流星雨并不源自彗星,而是两个貌似小行星的天体。另外,“象限仪流星雨”的名字中缺一个“座”字,因为1922年,国际天文联合会制定现代通用的88个星座时,“象限仪座”被踢了出去,如今不算个星座了,虽然流星雨还这么叫。

  问4:好吧,所以,那位烤串界祖师爷和流星雨是不是根本没毛关系?

  答4:不是。

  关系就在圣洛朗殉道的那一天:8月10日。

  每年8月10日左右,北半球英仙座流星雨迎来极盛,为纪念圣洛朗殉道日,天主教徒和天文学界也常会称之为 “圣洛朗的眼泪”。说他高空直播落泪,不太算标题党吧?感天动地窦娥冤啊!

  

  (各大英文科普网站也常称英仙座流星雨为“圣洛朗的眼泪”。

  图片来自谷歌搜索。)

  

  (2012年英仙座流星雨掠过美国怀俄明州雪山山脉(snowy range)

  图片来自cosmicpursuits.com)

  “今年看不到明年还有”之直播观赏贴士

  本月,英仙座流星雨预计在12日后半夜自东北方向升起,13日黎明前达到最佳观测角度。

  观赏贴士通常都差不多:

  1、遮挡少的地方,月亮小的时候,光污染最好没有的环境。

  2、带肉眼即可,但不必须带着望远镜,免得限制视野。

  3、带星图可以,但不必须盯着英仙座,免得限制视野。

  4、带手电可以,免得两眼一抹黑,记得蒙块薄布,降低亮度。

  5、带躺椅可以,免得颈椎病。带驱蚊水必须,免得献血。

  然而,“通常”意味着例外。

  我们必须诚实报告:其实今年8月并不太适合观赏英仙座流星雨。专家也说了:12至13日距离满月只有两天,月亮太大,会严重影响观赏。

  人生啊,看不到名场面,就学知识,抓不到星星,就抓海星,看不到流星雨……那就出门看看萤火虫吧。

  

  (流星雨和萤火虫或可构成比喻句。图片来自chinadaily.com.cn)

  打我时请轻一点……

  参考文献

  https://www.nasa.gov/pdf/741990main_ten_meteor_facts.pdf 

  https://cosmicpursuits.com/2226/tears-st-lawrence-perseid-meteor-shower/ 

  https://www.amsmeteors.org/meteor-showers/major-meteor-showers/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what-causes-a-meteor-show/ 

  https://www.space.com/33695-thousands-meteorites-litter-earth-unpredictable-collisions.html 

  https://www.forbes.com/sites/jillianscudder/2016/01/31/astroquizzical-related-stars-constellation/#2a5c3a816f62 

  https://catholicmom.com/2015/08/10/st-lawrence-patron-saint-of-comedians/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普融合创作与传播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