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虫创意-131558138255129494.jpg

洪水火龙舞:人在火中舞 龙在天上飞

青海科技报 2019-10-30

  

  洪水镇虎狼沟

  

  洪水坪烽火台

  

  村民们在扎制大火龙

  

  栩栩如生的大火龙扎制完成

  

  村民在洪水镇下王家村广场排练火龙舞

  

  图为洪水镇下王家村表演的火龙舞

  

  图为大火龙扎制完成,准备祭祀活动。

  通讯员 应存业

  海东市乐都区洪水火龙舞是当地群众开展的一项独特的民间活动,活动从正月十四开始到正月十六结束。由于火龙舞活动在夜间进行,场地以高山为主,道路蜿蜒盘旋,所以火龙舞表演场面宏大,气势恢宏,呈现出人在火中舞、龙在天上飞的壮观情景。

  洪水火龙舞主要分布在乐都区一条名叫虎狼沟的山沟里,虎狼沟自古以来是通往内地的咽喉要道,分布着下王家、马家营、李家壕和石岭子四个村。据了解,100多年前这些村子就有耍火龙舞的习俗,目前参与 活动的人数达2000多人。

  耍火龙舞每年从腊月开始村民就精心准备轧制火龙。

  扎制火龙时,首先选择一条十多米的木棒作“龙骨”,中间摆放两条长绳作为“龙筋”,链接龙头至龙尾,外面用秸秆包裹,用草绳捆扎,这便成了“龙身”。

  龙身的长度一般为36尺,象征农历一年360天,每三尺为一节,每三节为一大节,共12小节,表示农历一年为12个月,扎小火龙时又在龙身上扎了四道绳子,代表春夏秋冬。“龙身”前加戴上栩栩如生的“龙头”,这样火龙便制作完成了。

  每年正月十四到十六,各地游客云集村里,整个村庄一下子变成了人的海洋、灯的世界。傍晚时分,随着传承人的一声令下,扎制的两条火龙在喧天的锣鼓声和呐喊声中,由二三十个小伙子抬着从村里的广场向山顶的烽火台进发,待火龙到达时,点火的使者引燃柴火,数百名火把手也纷纷点燃手中的火把,把两条火龙从尾部引燃,刹时,夜幕下的山巅火花闪耀,一道道火焰照亮了山野,也照亮了人们的心。两队人马擎举火龙,从山头吆喝着蜿蜒而下,那阵势俨然巨龙从天而降,火把像银河繁星缀满山岭,与村里摇曳的灯笼交相辉映,让纷至沓来的游客惊叹不已。

  大约二十多分钟后,两条火龙来到山脚下,顿时村里锣鼓震天,鞭炮齐鸣,当两条火龙从村口进入巷道时,人们把早已准备好的一堆堆麦草点燃,巷道里顿时焰火飞溅。

  最后,小伙子们抬着火龙跑入打麦场,将火龙投入到早已备好的干柴垛中,霎时,火焰蹿起七八米之高,十分壮观,人们尽情的欢呼,跳起欢乐的舞蹈。火龙舞结束后,村里举办大型文艺晚会和烟花爆竹燃放,整个村子里一片欢腾。

  下王家村的火龙舞,历史渊源流长,可以追溯到远古羌人族时代,表达了先民们对火神的尊崇和对神农炎帝的爱戴。现在耍火龙变成了百姓祈求平安,庆祝丰收的民间文化活动。

  由于火龙舞在表演过程中,场面之盛大,场景之欢腾,气氛之热烈,与其它社火风格迥异,因此每年参加的游客达3万多人,2009年火龙舞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洪水镇把保护传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提升文化内涵、丰富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项重要举措,进一步推动当地村民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精准脱贫、乡村振兴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青海科技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