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郑守仁:用一生守护三峡大坝

中国大坝工程学会 2021-11-09

  他主持了被评为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三峡工程,被称为中国的“当代大禹”; 

  他带领同事们扎根工地,坚守在工作的第一线,是人们心中的“工地院士”; 

  他曾在1994、1997、2002年三次成功解决截流长江的世界性难题,节省了国家的巨额投资,提前了工程工期,取得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他的一生都贡献给了三峡工程,他说“作为一名水利人,能参与三峡工程是最大的幸福。只要三峡工程需要我一天,我就在这里坚守一天。”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 

  IMG_256 

  郑守仁 

  【少年立志 守护长江】 

  1940年,郑守仁出生在安徽省颍上县淮河边,全家靠着父亲经营小卖部,维持生计。淮河边在解放时期,水旱灾害频繁不断,从小他就一直深受天灾的痛苦。 

  1948年,淮河流域解放后,为了改善水旱灾害,当地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设施建设。而淮河上建设的第一座水利工程,就是在郑守仁家乡修建的润的河集水利枢纽工程。当时还在上小学的郑守仁,亲眼目睹了这座水利工程的修建过程,深深地感受到这份事业的伟大。为此,他立志要成为这样的水利人,保护家乡的安全。 

  IMG_256 

  三峡大坝 

  1963年,郑守仁在河海大学毕业后来到了三峡大坝的实验坝--湖水陆水水利枢纽,献身国家的土木工程事业。而此后就开始了长达57年的治理长江之路。 

  在三峡这样艰苦的环境下,郑守仁带领着一批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借鉴国内外经验教训,进行大规模的实验,完成了长江截流的艰巨任务。作为导流组的组长郑守仁提出用钢筋石笼作为截流龙口护堤,不仅增强了截流的稳定性,还大大减少了抛头料的流失,这是他第一次将长江截断。 

  1968年,郑守仁的女儿在武汉出生后不久,因为上级的安排他们去到贵州的工地上,刚出生的女儿只能被送到外婆家。此后,他都很少见到自己的女儿,当女儿高考结束后来工地看望父母时,郑守仁还依然在工地上,他爱自己的事业甚至超过了自己的女儿。 

  IMG_256 

  1970年在乌江渡工程上游的设计中,他提出用深槽部位使用钢架笼水中封堵方案,为成功建成我国第一座水下浇筑混凝土奠定了基础。 

  1974年他又在葛洲坝的工程设计中提出用“守点顾线”的防冲设计,也正是在葛洲坝将他的水利才华被发现,不久后,郑守仁就被委以重任。 

  1987年,郑守仁任长江委副总工程师兼隔河岩工程设计代表处处长。在确保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他大胆创新,优化建设条件,节省成本,解决各种重大技术问题,使得隔河岩工程一次蓄水成功,提前整整一年的时间发电,而郑守仁也被赋予“隔河岩工程特殊贡献者。” 

    

  IMG_256 

  葛洲坝的防冲设计和隔河岩的经验都为后来的三峡工程中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经验。1994年,郑守仁任长江委总工程师兼三峡工程设计代表局局长,负责三峡工程的设计工作。 

  【当代大禹 三峡之子】 

  这个号称“全球一号水电工程”,“科技博物馆”的三峡工程,有将近20多项经济技术指标处世界之最。三峡工程中,郑守仁从设计工作开始,带领组织多种建筑物设计人员,进行单项技术设计和招标设计,认真研究各专家组的审核意见,日夜不停的研究实验,解决设计中出现的重大技术问题。 

   

  针对一期土石围堰基础淤泥的出路,他先是对泥沙进行取样分析,提出综合处理保证堰体稳定和防止液化以及防渗防冲的问题,这也缩减了建筑的成本。 

  为了优化混凝土纵向围堰上的弧弯线,他通过水工模型实验研究将其缩短50米,而50米就整整减少了混凝土23万立方米,节约成本4800万元。 

   

  在大江截流的过程中,他提出龙口段预平抛垫底方案,减少合龙水深,反复强调工程安全和工程质量问题,并且提出技术处理补救的办法。 

  在技术难度最大的大江截流和导流明渠截流工程中,三峡不仅是截留面积特大,还要解决江底20多米的淤沙,截流难度可想而知。面对这般流量大、落差高的问题,郑守仁日夜坚守在工程一线,首创“人造江底,深水变潜”的方案,保证了大江截流的顺利实施。 

  之后,他又用了两年的时间,通过多次的研究,提出了双戗截流、分担高水头落差的良方。三峡工程的大江截流设计获得国家的优秀设计金奖和国家科学进步一等奖。是1997年的世界十大科技成就之一。 

  IMG_256 

    

  2002年,郑守仁采用了另外一种方法将长江再一次截流。当所有人对导流明渠截流持有怀疑的态度时,郑守仁自信满满,这个技术也是2002年十大科技新闻之一。 

  三次挑战截流长江这一世界难题,郑守仁都是在工地上与各种设计成员,携手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在整个三峡工程的现场设计讨论会中,他们召开了2500多次,6800多万字的会议,撰写了500多期,400多万字的现场设计工作简报。 

   

  【大爱无私 大国工匠】 

  作为工程设计总工程师,郑守仁始终站在将政治的高度,深刻记住自己一个党员的身份。有着对国家负责,对工作负责,更对自己的人民和工程负责的工匠精神和无私奉献。 

  在工作岗位上坚守的57年里,他的日历上面没有节假日。逢年过节,他都在开会的路上或者是工地上。每年女儿的生日他也不能陪着,对无暇顾及的女儿还有年迈的母亲他总是有很多的愧疚感,但为了长江,他只能将这一切感情抛之脑后。 

   

  他一直坚守的地方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在三峡坝区十四小区一套不到20平米的工房,就是郑守仁的家。因为患有肝病和高血压,又不愿在医院接受治疗,一心扑在自己的事业上,他的桌子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药瓶。在三峡工程这个巨大的难题解决以后,他必须要靠安眠药来入睡,但他依然没有停下来休息。 

  在上个世纪郑守仁被授予特殊贡献者时,国家奖励他将近5万元的奖金,他毫不犹豫的捐了。2005年,郑守仁荣获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上级向他拨发了50万元的奖金,他也全部捐献了。 

  而他自己的稿费、讲课费和工资,待扣除自己的生活用度后,都全部捐献出去,每每遇到天灾人祸的事情,他也总是第一个带头捐款。对于别人给他的荣誉,他总是说,这不是我个人的而是集体的。 

   

  2005年,他被查出患有前列腺住进医院,手术前他趁着大家不注意跑到了施工现场,自己监督现场的情况。2015年,他又被查出患有肝癌,这无疑是天妒英才,手术结束后每三个月都要去医院检查;待退休后,他仍然坚持带病去现场或者参加各种学术探讨会,他一生的心血也被他记录下来。 

  2019年,他编著的长达230万字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建筑物设计及施工技术》公开出版了;与此同时,200多万的《长江三峡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也在创作中,没有人知道他是如何带病坚持下去的。 

  2019年10月,郑守仁住进了医院;2020年7月,这位用自己一生守护长江的院士去世了,从此长江西陵峡畔三峡坝区,少了一个独自匆匆、整日忙碌的身影。 

   

  郑守仁的一生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勤恳恳的忙碌在每一个施工现场。古代有大禹治水,今天我们也有他镇守江边。而这位一直创造奇迹的人没能给自己的生命带了奇迹,他献身祖国的伟大事业中,将爱国表现的淋漓尽致。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中国大坝工程学会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