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国际社会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哪些努力?

中国科技馆 2021-09-26

  尽管对全球变暖的科学认知一直存在争论,尽管各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仍存在利益分歧,但频发的气候灾害不断敲响警钟,如不尽快改变,等待我们的将是无法挽回的局面。幸运的是,人类已踏上觉醒之路,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京都议定书》,再到《巴黎协定》,世界大多数国家纷纷做出或正在考虑做出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虽历经坎坷,仍不断向前……

  艰难之路,国际社会踏上应对气候变化征程

  1990年,联合国开启了政府间气候谈判;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稳定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作为最终目标;1997年,《京都议定书》首次为发达国家和转轨经济国家制定了定量的减排义务;2015年,《巴黎协定》对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统一安排。期间,虽经历个别缔约方退约再加入、“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无法落实、各方因利益分歧谈判难有实质性进展等诸多波折,但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局面,人类正携手奔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

  

  共为明天,各国“碳中和”承诺掷地有声

  《巴黎协定》通过后,国际上已有包括中国在内的超过130个国家和地区以立法、法律提案、政策文件等不同形式提出或承诺提出碳中和目标。全球范围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碳中和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并采取积极措施践行承诺,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始终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向全世界郑重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 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远远超出了《巴黎协定》2℃温控目标下全球2065-2070年实现碳中和的要求,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发挥了积极作用。

  巴黎协定指全世界包括中国在内的近200个缔约方于2015年共同签署的国际气候变化协定,长期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以内。

  碳达峰指碳排放在由上升转向稳定下降过程中的最高点,即碳峰值。

  碳中和指特定时期内的全球人为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人为二氧化碳吸收量相平衡,即实现净零二氧化碳排放。中国承诺“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包括全经济领域温室气体排放。

  

  截止2019年,全球共有46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实现碳达峰,主要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而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仅有30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面临巨大挑战。

  

责任编辑:刘鑫嵘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中国科技馆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