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建民:发展生物育种,保障粮食安全

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 2021-07-30

  第二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于27日在京举办。在年会开幕式上,中国作物学会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做视频报告。

  万建民强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国家的重大需求,而种业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源头。目前,良种对我国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45%,必须重视发展生物育种和育种科技,如此才能“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随着国际生物种业的发展、技术的突破引发了种业产业变革。基因编辑、转基因、分子定向设计、干细胞育种等技术发展加速了生物技术对种植产业变革的引领;蛋白、脂肪、淀粉的人工合成等生物合成技术可能颠覆农业生态;农业生产的计量化、网络化、精准化将会对农业生产方式带来新的变革。种业产业的变革对中国种业自主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万建民提出,生物育种是种业创新的核心。生物技术育种包括转基因、基因编辑、合成生物等技术。目前常规育种主要包含系统育种、杂交育种、细胞工程育种和诱变育种等方式。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国育种技术不断发展,我国已经育成新品种超过七万余个,形成六到七次新品种大规模更新换代,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良种对作物单产贡献率达到40%以上。比如培育出了汕优2号、红莲型、超级粳稻等一大批杂交稻品种,这些品种高产、抗病,对推动中国水稻单产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有效支撑粮食产量与质量稳步提升长,也对中国粮食安全做出巨大贡献。

  万建民表示,种业创新还要推进种业科技发展。中国作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迅速,在重要性状基因发掘上取得重大突破,研制出包括水稻矮秆基因、小麦抗赤霉病基因、玉米株型基因等等;合成生物技术方面发掘出了一批抗盐碱、抗旱、固氮泌铵、氮高效利用等元件,品种研发能力得到稳步提高,高产优质、抗病抗逆、资源高效、营养功能品种不断涌现,基本满足农业生产需求。

  近年来,通过国家推行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使得我国优质绿色多元化品种比率逐年提高。水稻品种选育正在向品质化迈进,节水抗旱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培育备受重视,油菜、棉花品种选育快速向优质机械化方向推进。我国种业目前已经建成较完善的全产业链育种创新体系,关键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等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实现了自主基因、自主技术、自主品种研发的新格局。

  万建民认为,面对基因资源深度挖掘亟待加强,重大品种研制能力亟待提升,生物育种创新迭代有待完善等问题为我国生物种业技术提出挑战,相关科技工作者需加强种质资源研究,加大优质种质创新和资源引进;强化基础研究,夯实育种源头创新;强化自主品种的培育,把控种业的发展主动权。

  万建民建议,可以部署重大科技项目,提升生物育种创新能力,加快作物种源科技攻关、加强作物种源挖掘与创新利用,开展作物种业基础研究,联合上中下游不同育种单位开展良种联合攻关。

  生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品种是生物种业发展的“芯片”,而生物育种是种业创新的核心。因此,我国必须加大生物育种与产业化力度,突破当前农业发展中的重大瓶颈,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生物产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科普中国中央厨房

  新华网科普事业部

  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

  联合出品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