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苗期常见病害

科普中国-智慧农民 2020-11-17 作者:最新技术


 

一、猝倒病

猝倒病多于苗床前期发生,幼苗子叶消耗殆尽而新根仍未扎实时最易发病;患病幼苗基部初呈现水渍状病斑,后变褐缢缩,倒伏死亡,湿度较大时产生白色絮状菌丝。

苗床连续低温、高湿是该病发生的主要条件,雨水较多或灌溉不合理会导致病菌蔓延和再侵染。苗床光照不良,通风透气较差也会加重该病的发生。

二、立枯病

刚出土的幼苗和大苗均可受害,尤以中后期为主,病苗茎基部变褐色,后病部收缩细缢,茎叶萎垂枯死。稍大病苗或定植后5~10天,病苗茎基部产生暗褐色椭圆形病斑,病株白天萎蔫,夜间复原

病斑逐渐凹陷,并继续扩展,绕茎1周后茎基部缢缩变细,地上部的茎叶萎蔫干枯,不倒伏,呈立枯状。定植后发病,湿度大时组织腐烂,病部产生淡褐色蛛丝状霉层,后期形成菌核。

猝倒病和立枯病的区别

病状:较显著的特点是立枯病是站着死。而猝倒病是幼苗猝倒而死。立枯病开始产生椭圆形不规则的暗褐色病斑,后来病斑扩大,绕茎一周,病部萎缩,最后叶子萎蔫枯死。

病症:将立枯病苗拔起,潮湿时可看到浅褐色蛛丝网状的霉,而猝倒病的病菌是白色絮状物。

发病时间:猝倒病一般发生在幼苗前期,刚出土的幼苗发病较多;立枯病发生较晚,一般在出苗经过一段时间生长之后发生。

发病温度:15℃左右易引发猝倒病。立枯病发病适宜温度为20℃。

三、茎基腐病

幼苗发病后,首先茎基部变褐,随后病部收缩变细即发生缢缩现象,进而中上部茎叶逐渐发生萎蔫下垂和枯死。

发病苗白天萎蔫, 夜晚可恢复,数日后, 当病斑环绕茎一周时,幼苗便逐渐枯死,不倒伏。(根系不腐烂)

四、生理性沤根

沤根属于番茄苗期的生理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并非由病菌造成。造成该病的原因主要有苗床温度过低、湿度过大、光照不足。常导致番茄幼苗不发根,根部变褐腐烂,地上部分萎蔫。加强苗床管理是防治该病的重要措施。

番茄苗期病害还有灰霉病、早疫病、晚疫病、根腐病等。多为苗期带病,后期大面积发生,在种植时应引起重视。夏秋季节温度超过35℃时间长,还容易引起高温障碍,会造成花芽分化不良,需控温降温。
作者:梁万平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智慧农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