敷用面膜的7大误区!越早知道,越少花冤枉钱!

有来医生 2020-09-26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如果只能用一句话形容女孩的姿色,这一句,应该没有人会拒绝。

  尤其是在化妆变脸满天飞、网红微整大行其道的今天,天然美女,好的皮肤状态,犹如一股清流,基本就撑起了80%的门面。

  说到门面,不得不隆重的推出一位神助攻——面膜!

  为了维持一个好门面,我们看看古往今来的女人们都是怎么做的。

  我国古代对面膜最早的记录是在唐朝,《新唐书》讲武则天“虽春秋高,善自涂泽,虽左右不悟其衰”,中药秘方让女皇容颜常驻。

  杨玉环自制珍珠人参面膜,肤如凝脂俘获唐明皇,“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据《慈禧光绪医方选议》记载,慈禧太后逐渐步入中年时,脸部肌肤变得粗糙发黄,还出现了大片黑斑。李德昌和王永隆为她研制绝世妙方——玉容散,肌肤才得以恢复白润光洁。

  而地球另一端的埃及艳后,在3000年前,对泥浆面膜的热爱最为出名。

  数据显示,早在2015年我国面膜市场规模便已达300亿元,大约28亿张面膜,至少300个品牌,足够贴满8万个足球场。从古到今,面膜都是女性朋友们的心头挚爱。

  「 没有什么皮肤问题是一张面膜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张。」

  面膜,就这样成了炙手可热的护肤神器。然而……面膜究竟是鸡肋还是神器,你的面膜敷对了吗?

  秋分过后,天气逐渐干燥,面膜被宠幸的次数又要增多,我们如何避雷呢?

  前方高能预警!请调整好姿势接收干货。

  面膜的分类

  现在实体店网上面膜的种类繁杂,大体分为:纸质面膜、撕拉式面膜、泥状面膜、凝胶状面膜、晚霜状面膜。

  纸质面膜,是比较常用的面膜,原理是将调配好的高浓度保湿美容液,吸附在湿棉纸上,贴上后有很好的保湿作用。

  撕拉式面膜,优点是可清洁表皮老化角质,但反复使用会削弱皮肤自体的屏障功能,不适合敏感皮肤。

  泥状面膜,可同时进行清洁和保养,里面还有一些矿物质,为肌肤补充营养,与此同时还可清洁肌肤,适合所有肌肤类型。

  凝胶状面膜,适合过敏性皮肤,对肌肤进行补水,但是使用时需要涂抹到一定厚度才能起到作用,一般来说需要有一个硬币的厚度!尤其在夏季用来镇静晒后的肌肤是再好不过了。

  晚霜状面膜,优点是高营养、高吸收,适合所有类型肌肤,如晚安面膜、免洗面膜。用这类面膜一定要注意肌肤的清洁,不要让残留的彩妆堵住毛孔。

  面膜使用的误区

  1、面膜天天敷,早晚来一片

  贴面膜可不像刷牙!对于皮肤的日常护理来说,是不需要天天敷的。

  一方面,反复湿敷会破坏皮肤的水油平衡,同时也破坏了肌肤锁水的能力,使之越来越差;另一方面,也浪费钱,毕竟好面膜的售价也不低。

  建议一周敷面膜两到三次即可。

  2、敷面膜时间长=吸收好=效果棒

  皮肤对于水的吸收是有限的!

  一般10到15分钟的补水,就已经让肌肤达到饱和状态了,过长时间的湿敷反倒会本末倒置,破坏了皮肤的屏障功能。

  如果心疼面膜上的精华液,涂在身体其他部位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3、敷面膜前需要去角质

  其实贴面膜,不必要每次贴都去角质。过于频繁地去角质,会损伤角质层。

  根据不同的肌肤类型也有不同的次数,油性肌肤去角质一周一次即可;干性肌肤一般两周一次;敏感肌肤就不要去角质了。

  4、眼膜使用

  眼部肌肤的厚度只有正常肌肤的四分之一,很多面膜里面的成分对眼部薄弱的肌肤会造成刺激,应避开眼周使用。

  若想加强护理眼部的肌肤,使用眼膜还是非常有必要的,眼膜与眼霜配合,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5、DIY面膜

  很多DIY面膜听起来十分有道理,但实际上却没什么用。

  因为这些手工面膜的成分分子量都很大,很难被肌肤吸收。虽然动手有趣,物料省钱,其实却效果不大。

  另外,一些水果中含有果酸,浓度不经过科学的处理是无法控制的,往往没有深层洁净不说,还会刺激皮肤。

  DIY面膜,不可取

  6、涂完面膜后不涂抹护肤品

  面膜的护理多是去除死皮和补充皮肤深层营养,若没有皮肤表面的锁水,营养还是容易很快流失。

  因此,敷完面膜后也要涂抹护肤品。

  7、面膜代替晚霜

  尽管现在的睡眠面膜有不同的功效,但相对修复力强的晚霜,其功效就显得稍逊一些,对于25岁以前的肌肤所需养分,睡眠面膜就可满足,往后就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特别是干性皮肤,一定不要偷懒只用睡眠面膜而不用晚霜。

  文章作者:陕西省友谊医院整形外科 卢丙仑 副主任医师

  文章来源:有来医生官网(www.youlai.cn)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有来医生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