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成为名副其实的“野性都市”

科技日报 2020-08-02 作者:马爱平

  胡巧立说,随着这几年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出现在镜头之中,豹猫、貉和猪獾已经成为“常驻嘉宾”,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斑羚的“出镜率”也越来越高。

  盛夏,位于北京市延庆区西北部燕山山脉中的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正是松涛阵阵,生机勃勃。截至2019年底,在这片总面积超过6200公顷的绿海中,生活着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雕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勺鸡、斑羚在内的178种野生动物,全市近三分之一的野生动物种类都能在这里见到踪迹。

  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松山自然保护区中具有华北地区少有的保存良好的成片天然油松林,由于海拔高差大,从高海拔的针叶林,到低海拔的阔叶林,还有大片的灌丛和草甸,植被类型特别丰富,包括北京一级保护植物扇羽阴地蕨和北京水毛茛在内的824种野生植物构成了保护区的绿色基底,与野生动物共同打造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态系统。

  据介绍,为了保护好这些宝贵的资源,松山自然保护区建设了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监测站,对森林微气象监测指标、森林环境监测指标、森林水文监测指标、森林土壤监测指标、森林生物监测指标等5大类54项指标实时监测,为生态保护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全市野生动物已达500多种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处处长张志明告诉记者,近年来北京的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持续增加,陆生脊椎野生动物从1994年461种增加到现在的500多种,其中包括褐马鸡、黑鹳等15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斑羚、大天鹅、灰鹤、鸳鸯等66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北京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野性都市”。

  城市不能是生物多样性的荒漠,人与野生动物分享绿色家园才是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终极形态。最近几年,有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向城市“进军”,与首都市民亲密接触。以往只在房山十渡地区出没的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鹳的栖息范围,从房山逐渐扩展到海淀、昌平等全市各区,“房山黑鹳”变身“北京黑鹳”。

  城市中野生动物的身影越发常见,与近年来首都城市绿化不断升级密切相关。特别是2018年开始的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建设提出要重塑城市生态环境,提升林地绿地的生态功能,突出“近自然”理念。规划上力求与周边绿地实现互联互动,方便野生动物“走亲访友”,种的树也都是动物们喜爱的蜜源、食源植物。无论是种进二环内的一处处城市森林,还是嵌入楼宇之间的小微湿地,不但为首都市民带来了大自然的野趣,也吸引着野生动物到城市里“定居”。

责任编辑:杨茗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技日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