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从“中国精度”到“中国速度”

央视财经 2020-06-23

  今天(23日)中国发射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届时北斗三号的全球星座部署将正式完成。30年时间里,北斗人从无到有建立起了一套全面自主可控、技术一流、服务全球的卫星导航系统。在设计之初,北斗系统就采用了许多与其他国家导航系统不同的原创性设计,比如卫星的轨道布局、信息传输等等,从技术路线到研发生产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独立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发展之路。

  

  目前全球有四大卫星导航系统,分别是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中国“北斗”,以及欧洲的“伽利略”。与其他系统由单一轨道卫星组成不同,北斗除了有中圆轨道卫星,即MEO星,还有高轨道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即GEO星以及地球倾斜轨道卫星,IGSO星。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王平:由三种轨道组成的混合星座,既能够使我们国家的导航服务范围扩展到全球,同时又能够通过GEO(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和IGSO(地球倾斜轨道卫星)在我国及周边地区提供更好的、更高质量的导航定位服务,并且还可以提供一些多样化的特色服务。

  

  独特的星座构成,让中国北斗能够创新性地融合导航与通信,同时提供基本导航、短报文通信、星基增强、国际搜救、精密单点定位等多种服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王平:比如最突出的我们国家卫星导航卫星可以提供短报文服务,除了我可以知道我的位置在哪以外,还可以把我的位置播发给其他用户,使其他人知道我在哪里。

  北斗三号还建立了星间链路,实现了卫星之间的数据传输和精密测量,从而减少了对全球地面布站的依赖,有效降低系统的运行管理成本。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王平:就是只通过我们国家的地面站,就能够对全球组网卫星进行高精度的定轨和时间同步。

  这些原创性的设计成就了中国北斗的国际竞争力,由于卫星数量多,也给卫星研制团队带来了压力。尤其是北斗三号全球组网,要求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完成30颗卫星的批量生产。

  

  总台央视记者张好:这里是北斗卫星的生产车间,大部分的卫星都是在这里完成生产的,北斗三号高密度的任务,不仅给总体的设计和协调提出了挑战,也给生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央视财经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