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区的新冠肺炎科普应实现精准化

科普中国网 2020-02-27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正处于关键阶段。尽管在一定程度上,疫情的防控形势积极向好,我们仍旧不能有丝毫懈怠,要强化细化外防输入、内防扩散与联防联控三项举措,从前线到基层,贯彻落实抗疫举措。

  在与新冠肺炎疫情对抗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把医院看作抗击疫情的第一线,那么社区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第二线。作为基层治理的单位,社区如何进行好疫情防控关乎到疫情治理的全局发展。

  社区科普作为社区治理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做好了便能提高居民的风险意识以及对新冠肺炎的认知水平,同时助力于其他治理举措的实施。当前,我国城乡社区所进行的科普工作以宽泛地贴标语、喊口号与大喇叭宣传为主,内容相对简单,分众化、精准化及具有社区特色的内容传播较为少见,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那么,基层社区该如何实现新冠肺炎科普的精准化呢?

  首先,要做到社区层面的精准化。社区是最靠近居民的基层治理单位,既要切实推进上情下达,又要真正把握居民的精准需求。因此,社区层面而言,科普的内容绝不仅是几句呼吁性的口号,而应包括两方面:客观上居民需要知晓的内容与主观上居民最为关切的问题。也就是说,社区应当根据当地疫情发展情况与本社区居民人群特点对居民的需求进行评估,同时满足居民自身关切并及时发布并更新本地本区甚至本社区的疫情防控动态,从而进行具有社区特色的疫情防控知识的宣传。

  其次,要实现居民层面的内容精准化。可以根据居民的年龄、职业、疫情诊断状况以及基础疾病状况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型的居民设计不同的内容,同时关注其生理状态与心理状态。例如,对于普通健康人群自身而言,可能只关心关注新冠肺炎有什么症状、如何传播、具有何种特点的人群更易感染、出现了有关症状该怎么做、外出要采取怎样的预防方法、家庭环境如何清洁等。而对于患有基础疾病的人(如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等),他们需要额外关心自己是否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预防手段,并可能会因所患的慢性病而产生焦虑心理。因此社区应当既告知他们如何保护自己,又通过生理、心理有关知识的传播缓解其焦虑情绪。对于具备健康素养较好的人而言,他们可能倾向于专业化的内容。对于家里有孩子或老人的居民而言,他们也需要关心针对儿童与老人的防治有关信息。总之,应当针对不同种类人群的需求提供精准化的科普内容。

  再次,要实现居民层面的渠道与形式的精准化。各类人群不仅对科普内容的需求不同,对其呈现形式与提供渠道的需求也有差异。例如,对于老年人而言,大段的文字并不是好的选择,他们可能更倾向于观看视频讲解与图画。而对于小朋友来说,阅读文字可能存在困难,一些面向所有人的视频内容也难以看懂,他们需要的是专门针对儿童的绘本、动画类的科普内容。尽管社区可能不具备制作此类传播材料的能力,但是仍可以进行信息的收集与传递,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如社区业主微信群、社区广播等渠)把已有的适应某种人群需求的材料实现精准化送达。

  最后,要跳出社区对居民单向传播的思维,鼓励家庭传播、居民之间相互传播的开展。一对一的传播是最为精确的,但是社区层面可能难以实现对每一居民的关注。此时,可以鼓励家庭或居民中健康素养相对较高的人针对周边成员的不同需求进行精准化传播,充分发挥社区成员的力量。

  总之,基层社区的新冠肺炎科普切忌单一形式、泛泛而谈,应当针对不同人群对内容、形式与渠道的需求进行精准化传播,从而真正做好社区防控。

  作者: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秦紫薇

  北京大学医学部 吴一波

  注:本文系中国科协研究生科普能力提升项目(项目编号:kxyjskpxm2019055)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