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科普土壤 提升科学素养——我国着力发展科普事业促进可持续发展

新华网 2019-12-18

  自2006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颁布实施以来,我国不断加大科学普及的力度、广度和深度,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大幅提升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8年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达到8.47%。

  专家表示,新形势下,科普事业的发展需要充分激发全社会参与科普的内生动力,积极应用新技术、新手段进行科普服务,以提升科学素质促进可持续发展。

  中国科协“典赞·2019科普中国”评选活动创新科普理念和服务模式,通过盘点年度科学传播典范,唤起公众积极参与科普的热情,培育新时代公民科学素养。

  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显著提升

  中国科协去年最新发布的第十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下,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进入快速提升阶段,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从2010年的3.27%提升到2015年的6.20%,2018年进一步提升至8.47%。

  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而科学技术教育、传播和普及是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根本途径。

  我国科技教育界已经形成一个重要的共识: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调查显示,我国公众科学素质水平呈现出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相匹配的特征,有10个省市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上海、北京的公众科学素质水平位列前两名,均超过了20%,进入了科学素质高水平发展阶段。从区域看,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公众科学素质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与2015年相比,我国城乡之间、不同性别人群之间的科学素质差距正在缩小。”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何薇说。根据调查,我国农村居民、女性公众的科学素质水平提升速度更快。

  国办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长足发展,建成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求的现代公民科学素质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等体系,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

  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公众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比例至少要有10%。我国2018年达到8.47%,2020年10%的目标已有了基础。同时,经过分析,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的城乡差距、人群差距都已缩小,向着良性发展。这意味着,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时,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水平将达到创新型国家的基本要求。

  上下联动、齐抓共管让科普扎根

  坚守乡村科普宣讲的普通中学老师和探索技术前沿、建设大国重器的科学家一同站上2019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的颁奖台;一辆辆科普大篷车、一座座农村中学科技馆把新奇特的科技展品送到偏远地区;全国科普日活动举办15年来已有超过15亿人次参与……近年来,我国在科技创新向上飞速发展的同时,科普事业也在不断向基层和乡村下沉,在中国大地扎根。

  近年来,我国坚持科技为民服务,逐渐摸索出一套“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政府推动、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特别关注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提升,建立了一套服务各地区、各类人群的长效机制。通过丰富平台渠道、引导价值取向、夯实基础设施、激发社会活力和把科学素质上升为国家行动等方式,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提升科学素质。

  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我国广泛开展课堂之外的科学素质建设,成为对全日制教育的有益补充。“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英才计划”“青少年高校科学营”等活动,让青少年在增长知识的过程当中激发对科学的理解和向往。

  同时,我国在大中城市建有现代化的实体科技馆,与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农村中学科技馆、数字科技馆一道,构成了基本全覆盖的现代科技馆体系。为偏远、农村地区学生提供流动实验室的科普大篷车至今已运行18年,共有1500多辆,累计行驶里程3700多万公里。

  此外,我国科普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动员机制,政府部门、高校、企业等各界力量积极参与组织实施。如每年9月的“全国科普日”活动覆盖全国,已经连续举办16年,展示新技术、介绍新方法,每年线上线下参与公众大约3亿人次。还有3000多支科技志愿服务工作队深入基层和乡村,服务群众现实需求。

  但必须认识到,我国起点低、人口多,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科学素质超过20%的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科普事业任重道远。

  让更多人具备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很有挑战性。在2020年实现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的战略目标后,还要更进一步推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科普事业迎来多元参与新时代

  进入新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于重要的交汇期,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正深刻改变着当今世界的战略格局,深刻影响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泛在、精准、交互式的内容创新和服务成为现实。

  专家表示,新形势下,需要积极应用新技术、新手段进行科普服务。科普与媒体联姻,成为科学走进圣殿、进入千家万户、融入生产生活的必由之路。

  应对新形势新任务,科普工作必须以自我革命的勇气,主动融入新技术、新产业变革的历史洪流中,善于识变、应变、求变,强化顾客思维,细分用户需求,树立平台理念,进行一场内容生产、传播机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的深刻生态创新,实现工作流程和服务形态的再造和重构,从而做到紧跟时代并引领时代,实现新时代科普人的新作为、新担当。

  中国科协于2014年起大力推动“互联网+科普”行动计划和科普信息化建设工程,强化互联网思维,以“科普中国”品牌为引领,大力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科普中国”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为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创新科普理念和服务模式,盘点年度科学传播典范,融汇科学传播业界智慧,彰显科普中国品牌文化,中国科协已连续5年组织开展“典赞·科普中国”评选活动,今年的“典赞·2019科普中国”将评选“2019年十大科学传播人物”、“2019年十大网络科普作品”、“2019年十大科学传播事件”、“2019年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2019年十大科普自媒体”五个项目。评选结果于17日晚揭晓。

  “‘典赞’是一种评价,一种激励,更是一种垂范。它树立了科学普及和科学传播的标杆,唤起了公众积极参与科普的热情,同时也大大提升了科普的社会关注度。”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说。(新华社记者)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新华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