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防灾减灾日 为了忘却的纪念

新华网 2016-05-12 作者:范作言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幻彩宝宝科普创新公社 武瑞雪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2016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八个防灾减灾日,今年的主题为“减少灾害风险,建设安全城市”,作为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设立防灾减灾日意义重大。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自然灾害损失不断增加,重大自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灾害风险逐年增加。

  那么如何做到预防灾害、减少灾害带来的风险?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灾害的内涵,做到“知己知彼”才能“事半功倍”。

  热词榜No.1——气候变化:到底有多可怕?

  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是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3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在当今社会,气候变化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概念,就算是处于启蒙阶段的小学生,现在也能以此为话题发表五分钟以上的演讲了。

  一开始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个科学问题,是科学家们的事情:从十九世纪开始,科学家就已经意识到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燃烧化石燃料释放出的大量温室气体将对地球环境产生不容小觑的威胁,科学家们也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可追踪的温度记录,冰川面积的持续观测等等。但当科学家发出这样的警告以后,人们也开始意识到,气候变化已经不再仅仅是个科学问题那么简单了,它还关系着人类的未来。科学家们警告说,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到2100年,全球气温可能上升4.5度。这是什么概念?光是海平面上升就会让上海黄浦江沿岸核心区全淹没在水里,这还不算更加猛烈的极端天气。

   

  图1.气候变化给世界不同地区带来的影响

  近年来,世界各国也在积极寻找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方法,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京都议定书》,再到2015年在法国巴黎签订的《巴黎协定》,世界气候大会谈了崩、崩了又谈,前前后后二十几年,虽然还未出现卓有成效的具体举措,但着实让“气候变化”一词深入人心。那么,气候变化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又会给城市安全带来怎样的威胁?我们邀请到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马柱国研究员来为大家做出解答。

   

  图2.中国科学院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马柱国研究员

  马柱国研究员解释说,每一个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都能体会到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比如,近几年由于暴雨增加,导致我国发生了一系列的城市内涝事件,以及社会关注度持续升温的城市雾霾事件、干旱等,这些灾害事件均是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大家记忆尤深的2009-2011年西南的连续三年的秋冬春连旱,对我国西南地区的粮食生产和水资源管理造成严重影响。据统计,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到现在,以十年为一个单位,最近十年因干旱造成的粮食减产量是五十年代的六倍,所以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非常大,这也从侧面说明干旱变得越来越严重。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北方的干旱化趋势正在不断加剧,这将危及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和水资源安全。此外,气候变化也会对城市人口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气候变化是关系到每一个城市居民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

  那些年,我们一起受过的磨难

  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是当今科学研究的两大热点。近年来国际科学界相继发动了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和国际减灾十年( IDNDR)活动。然而,气候变化,特别是人类活动诱发的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呢?一般说来,自然灾害是从对人类造成危害乃至伤亡而言的。人类作为高等智能动物具有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另一方面,人类为了实现生存发展的目标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也有可能为环境带来新的潜在性的危险。其中温室气体诱发的全球气候变暖则是首当其冲的重大全球变化问题,它还可能诱发一系列灾害的发生,如海平面上升高温热浪、干旱、风暴、林火、洪水等。

   

  图3.洪水灾害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也遭遇了许多严重甚至罕见的自然灾害,其中既包括地震、洪水等突发性自然灾害,也有干旱、土地沙漠化等渐变性自然灾害。例如,1950年淮河大水事件,致使河南、皖北地区一片汪洋,百年罕见;1959-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人们先后经历了特大洪水,又遭遇了严重干旱,导致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受灾最为严重的一次自然灾害;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1976年河北唐山大地震,不仅由于房屋坍塌等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灾后更是出现了严重的传染性疾病;1978-1983年北方连续大旱,不少地区出现干旱时间长、范围广、灾情严重,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罕见的大旱,缺水也成为北方的一大难题。除此之外,还有1998年的长江特大洪水事件,2008年南方雪灾,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等等。这些自然灾害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前进,尤其是严重威胁着城市居民的安全。城市作为人口高度集中的区域,如没有完善的防灾减灾措施,那么在遭遇自然灾害时的损失将越发严重。所以,政府有义务加强和完善城市应急管理措施以及防灾减灾手段,作为公民的我们也有责任为城市安全贡献一己之力,不仅要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意识,应急逃生本领更要过硬。

  图4.2008年中国南方雪灾

  直面自然灾害:城里人如何打好这场自卫反击战?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中小城市携手步入了大城市的行列,众所周知,大城市是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最为集中的区域,不仅人口密度大,工业化程度高,建筑物的密集度也是非同寻常。当灾难来敲门时,城市就变成了众矢之的,人口众多、高楼林立成为城市地域自然灾害的软肋。经历过唐山大地震、长江洪水、汶川大地震、玉树雅安地震等突发性灾害的考验,我国对于处理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能力也有了质的飞跃,但是除了地震、洪水等突发性的自然灾害之外,干旱等渐变性自然灾害的威力也是不容小觑的。那么面对像干旱这类自然灾害,城里人又应该怎样应对呢?马柱国研究员解释说,“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积极主动的提高应对能力,采取得当的措施来减轻灾害的影响程度。”为了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对于城市防灾减灾工作的做出如下具体建议:

  首先,深入研究各种自然灾害的灾害链,从中发现其对城市综合危害的规律性与特殊性,制订切实可行的防灾减灾计划;第二,历次能够分析与城市安全密切相关的包括水、电、煤、食物、通讯等系统在内的建筑的抗灾能力,制订相关应急措施;系统地选择并规划抗灾能力强的市民避难所的建设;广泛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让市民了解自身所处的地质环境和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以及自身应在防灾、减灾中作出的努力;居安思危,定期举行防灾、减灾的演习;重视建筑安全检查,特别是对人口密集的学校、商场、写字楼等公共场所建筑物,应加强安全检查等。

   

  图5.受干旱影响的耕地

  自然灾害的应对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这不仅需要政府的科学规划与领导,更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对于人口众多的大城市更是如此。我国防灾减灾日的设立,不仅是为了缅怀因灾难而丧生的人们,也是为所有人敲响防灾减灾的警钟。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种种因素导致我国自然灾害频发且危害巨大。应对自然灾害的威胁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不仅仅在防灾减灾日这一天,更应在生活中的每一天。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linzhennan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新华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