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光年外寻宜居星球?先迈过这些坎儿!

光明网 2016-08-29

  去4光年外寻找宜居星球?先得迈过这些坎儿!

  25日凌晨,一个爆炸性的新闻迅速传遍国际科学界。欧洲南方天文台网站发布了一则重磅消息,称在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半人马座比邻星周围,发现一颗位于 “宜居带”类地行星——比邻星b(Proxima b),质量约为地球的1.3倍,位于距离我们的4.23光年之外,可能有液态水的存在。

  这次的发现通过严格的同行评议审查,被称为过去30年天文探索的巅峰之作。科学美国人杂志宣布,“人类发现可能适宜生命的行星就在隔壁,这将重塑科学历史以及人类星际航行的梦想!”

  搜寻外星生命的最佳星球

  比邻星b是恒星比邻星的行星之一,与比邻星之间的距离比较接近,仅仅是太阳与地球之间距离的1/20。它围绕比邻星转一圈的时间是11.2天,这意味着在比邻星b上的“一年”是11.2天。

  去4光年外寻找宜居星球?先得迈过这些坎儿! 

  美联社称,比邻星属红矮星,所散发的红外幅射远不及太阳,液态水不易蒸发也不易冰冻,所以比邻星b仍处于宜居带,“只不过比邻星b的天空不是蓝的,而是暗橙红色的,永远像日落时那样。”

  虽然天文学家自1995年以来已经发现了3000多颗所谓系外行星,有些可能适宜居住,但这颗新发现的行星与地球的临近程度意味着,它是搜寻可能存在的外星生命的最佳星球。

  “突破摄星”计划困难重重

  那么,人类的飞行器,何时才能拜访这位有着落日般天空景致的“邻居”呢?据行星科学家郑永春介绍,目前人类飞行速度最快的“新视野号”航天器峰值速度是 每秒20公里,如果以该速度飞到比邻星,至少需要一万四千年。而“突破摄星”计划提出的纳米飞行器,可以在几分钟内加速到光速的五分之一,即每秒六万公 里,飞到4光年外的半人马座,仅需20多年时间。

  “突破摄星”计划尽管非常激动人心,但目前只能算是一项基础研究项目,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距离真正的工程实现,还需要相当漫长的时间,如今仍面临着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有一个致命的问题是:当把航天器加速到光速的20%左右,一个小小的原子都能让航天器受到严重破坏,如果与灰尘相撞,结果更是灾难性的。

  去4光年外寻找宜居星球?先得迈过这些坎儿! 

  25日,搜狐视频宣布启动VR(虚拟现实)合作平台,计划通过探索VR技术和商业化创新,打通VR内容生产制作和发行推广渠道,打造业界领先的VR自媒体平台。

  搜狐视频的动作并非个案。不久前,爱奇艺宣布开放自身平台资源,启动VR生态激励计划;乐视称要建中国最大的VR内容应用平台;优酷则在上海宣布正式进军VR领域,专注于内容,主打三大VR产品线。VR领域风起云涌,大战一触即发。

  在谈到VR合作平台的特点时,搜狐视频产品技术中心总经理、56网总经理马义表示,他们专注于VR市场生态,希望将其做大做好,将提供内容运营、广告对接、资源对接、营销分成等几大功能,会重点扶植、激励广大出品人。他们将通过服务VR上下游硬件合作伙伴的方式,提供内容生产对接,同时开放搜狐自创内容及合作内容的VR拍摄制作。此外,还会服务于房产、汽车、旅游行业及商业合作伙伴,提供内容定制对接。

  其实,早在今年6月搜狐视频自媒体VR全景频道已经上线,针对VR内容,目前可以做到PC、移动、TV三端同步,全面支持VR视频的播放。仅三个月 的时间,搜狐视频已经汇聚了50多位VR出品人,视频数量超过1000部,内容涵盖了美女、极限运动、旅游、CG等十个品类,月均观看次数达300万。

  据了解,此次搜狐视频VR合作平台,将围绕全产业链构建内容生态。VR全景视频的出品人,将会在资金和资源上得到最优先待遇,获得在拍摄技术、品牌传播、内容宣传推广、贴片广告分成、联合出品节目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下一步将重点打造与行业结合更为紧密的垂直品类节目。

  搜狐视频产品技术中心总监、56网总编辑郑韬表示,其自媒体平台目前已经具备完整的全景播放技术支持,未来会持续扶持出品人产出优质VR内容。此外,还会通过旗下的千帆直播,打造VR直播分发平台,提供从端到端的全景视频直播解决方案。

  2016年被称为VR元年。彭博社预测,中国虚拟现实市场规模有望在未来4年增长36倍,达到550亿元人民币(约合85亿美元)。VR产品的 销售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市场研究公司GfK的调查显示,2016年上半年中国VR设备总销量为167万台,仅6月份销量就破50万大关,相较于今年1月 增长27.8倍。火爆的市场背后,VR生态系统的搭建成为各大厂商和视频网站关注的热点,跑马圈地的场景已经在VR领域上演。(科技日报记者 王小龙)

责任编辑:李阳阳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光明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