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中美PK:海量用户是中国独特优势

环球时报 2017-11-22

  【环球时报记者 马俊】编者按:如果说谷歌“阿尔法狗”与世界围棋冠军的人机大战,使人们惊愕于人工智能的“进化”速度,当我们环顾四周,看到无人驾驶、服务机器人、智能医疗等的发展,会不会产生科幻小说中的情景即将实现的想法?人工智能的发展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息息相关,随着人工智能的存在感越来越强,它也成为当下异常火爆的一个话题。更重要的是,中国在该领域发展异常迅猛,以至于引来外界热猜和“警告”:中国何时超越美国?美国要小心了!中国的人工智能水平究竟有多高?未来人工智能会怎样发展?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海量用户是中国独特优势

  试想一下,对着话筒说“我的名字叫小明”,随即一行汉字显示在屏幕上,大部分人会认为这是一款语音转换工具;当这句话被快速翻译成美国总统特朗普口音的英语播放出来时,更多人会惊叹地“哦……”;可如果再补充一句“不是大小的小,是拂晓的晓”,屏幕上会“机智”地把“我的名字叫小明”改成“我的名字叫晓明”……

  “AI”曾是“欺骗”代名词

  以上是《环球时报》记者近日在科大讯飞公司年度发布会上看到的一幕。但比起这些“黑科技”,记者印象更深的是,能容纳数千人的会场被技术专家、产业人员和记者挤得满满当当——人工智能的火爆可见一斑。

  对于老一辈业内专家而言,这种场景并不陌生,毕竟现在是人工智能的第三波热潮。上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也曾出现过类似情况。但那两波热潮因未能取得预期的商业效果而遭遇堪称“产业灾难”的毁灭性打击,大量公司破产、人才流失,“AI”几乎沦为欺骗的代名词。这两段苦难期还有个专业词汇——“AI之冬”。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正是由于“AI之冬”对整个产业的“清零”,当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来临时,中国得以和美国几乎同时从上次热潮的废墟上起步。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介绍说,当前的浪潮主要起源于2006年深度学习等新算法的提出,由于在数学统计建模上取得重大突破,使得机器在感知和认知智能上有了以往根本想象不到的优秀表现。机器通过学习行业顶尖专家的知识,达到一流专家水平,有望超过90%的普通专业人士。

  例子有很多。讯飞智医助手今年成为全球第一个通过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的机器人;2017年国际英文语音合成大赛暴风雪竞赛,科大讯飞第12次蝉联第一,而且是世界上唯一让语音合成技术达到真人说话水平的。另一个国际权威的人工智能比赛是针对肺结节医学影像的判断,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达到三甲医院医生的平均水平。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成功不是凭空得来的。科大讯飞执行总裁胡郁对《环球时报》记者回顾说,1999年科大讯飞正式成立时,正值人工智能最艰苦的时期,“可以说我们在黑暗中摸索了很多年,但从1999年到现在的18年,我们从来没有放弃,一直在做。第三次浪潮到来时,成功就已经是一种必然,不管是深度神经网络还是其他算法,只要有做研究的人在坚持,他们就一定能够找到这条道路。”

责任编辑:张亨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环球时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