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胜利导航

记中部战区联指中心某测绘导航队总工程师温立新

科技日报 2017-01-13

  本报记者 唐先武 特约记者 张坤平 通讯员 何耀彬

  隆冬时节,中部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中心,信息传输系统突然“预警”:“敌机两批6架次,将飞临我防空作战区域……”

  温立新迅即组织官兵根据情报标绘敌情图、我情图、联合反击首长决心图等,利用北斗导航系统为战区陆军、空军和火箭军等分域指挥中心统一作战时间……

  温立新是中部战区联指中心某测绘导航队总工程师,有“为胜利导航者”之誉。

  联合作战的“高级参谋”

  联合作战条件下的测绘导航保障,需要融合陆、海、空、太空、电磁、网络,甚至是心理战场等多维度信息,对温立新是个巨大挑战。

  “要干好全新事业,唯有靠创新!”温立新从多维战场的视角,研究战区战场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对作战行动的影响,牵头编制三年建设规划,设计了“大纵深、宽覆盖、军地协调”的大测绘导航格局。他行程1万多公里,到全军各测绘导航部队和地方测绘部门,研讨联合保障模式,对遥感影像、军事地理、兵要地志等信息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现场勘查、分析研究,在两个月内组织编制了《中部战区军事地理》等5部书籍,完成了20余万字的战场环境研究成果。

  针对联合作战对大数据的内在需求,他撰写出《战区战场环境大数据建设方案》,申报了“战区战场环境大数据可视化分析”科研项目,首次探索出中部战区联合作战条件下测绘导航保障模式,为战区首长指挥联合作战,提供了有力测绘导航支撑和指挥决策服务。

  在一次保障联合反恐军事演习中,温立新融合光电、机械、传感器等多项技术,创新制作了一个达28平方米的数控地形沙盘,光沙盘设计方案就修改了几十次,武器装备模型做了数百个,使导演部的战役筹划效率倍增。

  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9·3”大阅兵前夕,他带领团队研发了“阅兵组织实施推演系统”,能在任意时间节点,显示出任意方队的位置状态信息,实现了精准量算、模拟推演阅兵方案和行动计划,使拟制计划更精准。一位将军赞叹道:“温立新既懂技术,又懂战役战术,能把两者有机融合,堪称‘高级参谋’啊!”

  测绘导航的“军事工匠”

  “你提供的系统既有地图环境,又有3D模拟,既能设置作战态势,又能模拟决心建议,对我们演习筹划有革命性的帮助!”

  一次战役演习前,导演部将相关数据方案输入一套温立新研发的“战区联指战役筹划仿真及辅助决策系统”,很快就能在三维立体的战场环境中,实施过去无法完成的决心方案模拟推演和战场空间冲突检测,并组织室内战场勘察,使拟制作战计划的效率倍增。

  战区成立后,针对联合作战战役指挥控制复杂、参战对象众多等特点,温立新带领团队人员又再次将多维环境的数据、性能、模型等要素融入到系统之中,努力为联合作战指挥员运筹帷幄提供支撑。

  最终,该系统一经推出便大获成功,获得了包括5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17位专家一致肯定。

  温立新创新故事很多。被誉为“军事工匠”的他,10多年研发项目20多个,3次填补我国军事技术空白,11次填补战区空白,成果应用广泛,军事效益显著。

  一次诸军兵种联合演习,温立新发现北斗用户装备出现故障。他苦苦思索,在一次就诊中,从医院的红外体温枪获得灵感。他首次将非接触式红外检测技术运用于北斗装备故障检测,研制出了一个外貌酷似小冰箱的“北斗用户装备故障诊断智能检测系统”,只要将故障装备放入其中,片刻之后系统便找到“病症”,同时一份详细的检测及维修报告也被打印出来。

  温立新还带领课题组与有关院校协作,研发出“遥感影像专用测绘信息应急保障系统”,使军用地图信息更新周期缩短至一个月内,“老大难”迎刃而解。

  助推打赢的“金牌教官”

  10多年来,温立新为部队培养、输送测绘导航业务尖子数百人。

  温立新的“得意门生”,测绘导航“大拿”冯欣说:“温总针对每名徒弟的培养模式不尽相同,他会根据不同人的专业和特点,抓针对,搞创新,效果好,成效大。”

  “温总在育人方面是个有心人,他总是把平时的经验和想法记录下来,资料和规定收集起来,长此以往,形成了一本‘育人笔记’。”已是某保障队总工程师的王鸿感叹道。

  温立新不仅“一对一”教,还利用一切集训、演习等机会,为部队培养测绘导航骨干。

  在原北京军区某测绘信息中心成立后的首次演习保障任务中,温立新采取以老带新、新老搭配的原则抽组团队,把培训班开到了演习场,不仅圆满地完成了演习任务,还为该中心输送了一批测绘人才。

  战区成立后,温立新主动把参谋技能纳入业务训练,让大家学指挥、学战术,为军事地理产品赋予精准可靠的“作战生命”,为战区联指中心培养了一批“既懂技术又懂战术”的复合型人才。

责任编辑:lijia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技日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