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jpg

豹纹皮裤我都穿,骑着小马去长安~

大美科学 2018-07-31

  在古代没有照片、录像,各式的俑就成为反应历史的一种方式,所谓俑,是以陶、木、金属等材料制作,专门用于陪葬的人物形象。各种材质的俑中,陶俑的数量最多。它可以反映当时人们的装束、生活方式、审美观、历史各阶层的风貌及制陶水平等等。

  文物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俑系陪葬的偶人。《孟子.梁惠王》:“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赵岐注:“俑,偶人也,用之送死”。郑玄释为“与生人相对偶,有似于人”。

  最著名的俑当属秦兵马俑,图为秦兵马俑二号坑的秦彩绘跪射俑。人俑的表情神态和发髻、甲片、履底等刻画生动传神,且文物原本的彩绘保存状况极好,真实表现了秦军作战的情景。

  在丝绸之路上也出土了很多文物俑,这些文物俑作为千百年间流传下来的文化遗存 ,大多真实地模拟着当时的各种人物,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及社会习俗,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有力见证。它们的纹饰、雕刻的衣服样式、发髻样式等,不仅能反映出各个时代雕塑艺术的水平,同时也是研究各代舆服制度的重要资料。

  下面带大家一睹汉唐时期丝绸之路上的人文风貌:

  丝路上的“女神”

  女性自古以来都十分爱美,从妆容、发型、衣服甚至到配饰都要捯饬的美美的。而女俑优美的形体与精致的服饰更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尤其是汉唐时代,女俑作为一种文物符号深刻地表现了所处时代的精神风貌。

  这些丝绸之路上的“女神”,娇娇可爱,丰腴美丽,体态婀娜,很多还穿着样式时髦的胡装,体现着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胡汉融合。而且唐朝宽容开放,女俑有的身着女装,有的身着胡服或男装,英姿飒爽,展现了唐代女子开朗自信的精神风貌。

  木身锦衣裙仕女俑

  唐(公元618-907年)

  这件女俑乍看还以为是个精致的手办!该女俑于1973年在新疆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张雄夫妇墓出土。女俑身为木胎,双臂为纸捻,裙内衬纸。这类女俑是在长安制造,而后沿丝绸之路东段运至西州的。这件女俑描汉式妆,着胡风衣服,正是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胡汉融合的体现。

  彩绘陶戴帷帽骑马女俑

  唐(公元618-907年)

  这款女俑头上戴的帽子非常像现在流行的渔夫帽。女俑头戴帷帽,身穿窄袖紧身白衫,外罩装饰黑碎花宽边的白襦,下着淡黄色间裙,足穿尖头鞋,一身华贵而时髦的胡服装束,是初唐贵族女子出行的真实写照。

  三彩釉陶女立俑(唐)

  这件女俑一看就是盛唐女性形象,丰腴俏丽,体态优美。身穿的无领尖口襦裙上的纹饰充分利用三彩点釉的自然流动效果,在白地上点染绿彩,长裙上为一朵朵排列有序的宝相花,点釉的设计繁简得宜,相映成趣。

  彩绘陶男装女立俑

  唐

  女着男装是唐代社会流行时尚的一大特点,一些皇亲贵族的女性也长以女扮男装的形象出现在公众场合。如此开放的审美和着装观念与唐代开放和交融的文化有着很大关系。

  丝路天王:“镇墓俑”

  说到“天王”,很多人第一印象会出现香港四大天王:张学友、刘德华……咳咳,这个“丝路天王”指的可不是这些,这里的天王指的是天王俑。天王俑在当时作为墓葬“守护神”置于墓室门外,以保护墓主人的安宁,这种葬俗源自中原内地流行的丧葬习俗。

  彩绘木天王俑

  唐(公元618-907年)

  这件天王俑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唯一木雕天王踏鬼俑,由分别雕刻出的30块大小不等的部位粘合而成,上施彩绘。

  彩绘陶天王俑(2件)

  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

  墓葬中的镇墓俑一般是4件组合,放在墓门内或甬道中。两件是兽形,两件为天王形象。天 王俑又称作“当圹”、“当野”,源于佛教的护法神,自汉代传入屮国后,逐渐被改造成武士形象,被达官贵人奉为死后的保护神。

  丝路上的异域风情:“胡俑”

  胡人是中国历史上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族的称呼。唐代长安的胡人从事不同职业,经商、开店、贸易、侍佣、戏耍的都有。大量胡人的涌入,带来了他们的文化,盛唐时期客居在帝都长安城的胡人保持在十万人以上,约占都城总人口的十分之一,“长安胡化极盛一时”。大诗人李白也写有“胡姬貌如花,当炉笑春风”名句。

  大量胡人的加入更加丰富了唐文化的内涵,丝绸之路沿线唐墓出土的形态各异的胡人俑生动地再现了胡人来华追梦的盛况。

  彩绘陶胡人俑

  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

  这件胡俑的豹纹皮裤放在当代也毫不过时,甚至非常时髦!俑脸部墨色,双臂屈肘高举,手握虚拳,斜腰拧胯,好似奋力执缰绳状。也有观点认为该陶俑是舞俑。

  彩绘骑卧驼胡俑

  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

  在唐朝人的理解中,似乎胡人与骆驼理所当然要在一起,杜甫也因而写下了“胡儿制骆驼” 的诗句。这件骑卧驼胡俑造型生动,把胡人执鞭驱使骆驼起身前行的瞬间刻画得淋漓尽致。

  彩绘陶黑人百戏俑

  唐

  该俑为黑人形象。黑人在当时又称作昆仑奴。唐人史籍笔记中的黑人泛指卷发黑肤,被贩卖或进贡入唐,从事马夫、奴仆、艺人之类低贱工作的外国人。昆仑奴多在乐舞戏弄中出现,这件黑人俑应是手持棍子进行舞蹈的昆仑奴。

  彩绘陶袒腹胡人俑

  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

  该胡人俑两臂曲肘反置于身后,似在迷惑他人,正在做“手彩类”的魔术表演。

  彩绘木胡人牵驼俑

  唐

  胡人在唐长安城的活动状况,彰显了胡人为唐文化和社会文明的发展、交流、融合所做出的积极贡献,展示了唐代对外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在中华民族文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促进作用。

  丝路上的“骑马团”

  在骑马或骑驼俑中,男性胡人俑比较常见。在这些骑马出游和狩猎活动中,甚至还有女性形象的出现,由此可见,唐朝是一个宽容开放的朝代,妇女可不仅以抛头露面到市街游玩,还可以参加打球、射猎等活动。

  彩绘陶骑马带豹狩猎胡俑

  唐

  具有架鹰训豹特长的外国猎人是唐代达官贵人青睐的对象,他们在唐代统治阶级休闲娱乐活动——狩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些彩绘陶骑马狩猎胡俑身骑骏马,或抱犬,或架鹰,或带豹和猞猁,或驼猎物鹿,生动再现了当时的狩猎场景。

  彩绘陶骑马抱犬狩猎胡俑

  唐

  彩绘陶骑马带猞猁狩猎胡女俑

  唐开元十二年

  三彩釉陶骑马架鹰狩猎俑

  唐

  三彩釉陶骑马射猎俑

  唐

  汉唐时期,绿洲丝绸之路上活跃着来自世界各国追梦的人们。各国使团带着王朝国家之间通好之梦跋涉在丝绸之路上,这些文物俑将几千年前丝绸之路上的风貌展示在我们眼前,让人民真正感受到了丝绸之路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由内蒙古科技大学传播学副教授和钰进行科学性把关

责任编辑:刘帮勇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大美科学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