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偶尔读书 偶尔思考

科技日报 2016-12-20 作者:张向荣

  2016年我换房装修时,入手的第一件家具就是书柜。就像大多数读书人所渴望的,这个书柜应该是全墙的,没有玻璃和柜门,只能放一层书而不是里外可以摆两层的,只有这样才能收容更多的书籍并且容易查阅。搬家之后发现,书根本放不下。于是安慰自己:一个人一辈子只留一架书就够了。

  2016年年度阅读124册。虽然去年曾暗下决心少读闲书,但非常羞愧,只能2017年再立新目标。好了,在年尾来说说个人喜欢的几本好书。

  首推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耶茨《十一种孤独》,“孤独”这个词乍听很贵族,实则唯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体味那种一意孤行的苦。孤独,就是拒绝世界或者被世界拒绝,是冷漠的人际关系,是无情地被他人或社会所羞辱,是自己的热情被反复浇灭。总之,就是那种无论如何也没法融入到“正常”的家庭、社交、时代潮流的人,与他的社会地位和财富无关。对于这本书里的十一个孤独者,作者耶茨毫不给予他们希望和温情,因为他曾经说过,对在孤独中艰难的生活的人来说,“喜剧是一种羞辱”。

  再者,孙机的《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描述了有出土文物证明的,汉代社会方方面面的名物,大到宫殿楼宇,小到首饰货币,是研究汉代历史,创作汉代背景的文艺作品的必备书籍。如果你是古装戏爱好者,那么这类书籍尽量少接触,不然你会发现古装戏里穿越太多,影响观看体验。如果你对汉代兴趣不大,那千万不要买,很贵,很沉,而且读起来并不容易。

  2016年被很多人看作是国际政治的黑天鹅之年,可在思想史家眼中,这不过是千百年来,政治哲学的钟摆在左翼和右翼之间的寻常往来。英国的公投和特朗普的胜利让图书市场一哄而上了许多相关的解读书籍,但在我看来,这些书籍都没有托马斯·索维尔这位黑人教授在《知识分子与社会》一书里对美国所谓白人价值观的维护更能说明问题,也更深刻。

  今年新出的尤奈斯博《雪人》,恐怕是今年我唯一熬夜看完的小说。虽然我并不把悬疑推理小说看作文学,因为这反而会降低了这类作品的魅力,就像科幻小说一样。这部北欧的作品之所以令我印象深刻,是因为它综合了悬疑推理和恐怖惊悚两种色彩,前者令你在揭开真相的路上一目十行、停不下来,后者则令你忽而额头冒汗忽而浑身冰凉,读完后,你并不会掩卷沉思,而是像洗了个热水澡一样酣畅淋漓,再也不会再翻第二遍。

  罗孚的《北京十年》原以为是花边文学、八卦消遣,没想到字字沉痛。罗孚以他身为香港报人、从事统战工作的党员的特殊身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羁留北京期间,会见并亲历了太多事。第一部分讲的是沈从文、杨宪益、聂绀弩、李可染、黄永玉那批知识分子在八十年代及以前的遭际,第二部分回忆周作人,第三部分讲潘汉年夫妇和袁殊,写的都深挚动人,令人泪下。罗孚写这些文字,当然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家块垒,他思想并不深刻,也不可能提出真正的反思。但留下这些实录,足以铭刻往事。

  实话说,漫画书《画的秘密》我也非常喜欢。不过,如果你厌倦了各种媒体每天灌输的是非观念,又实在没有精力去古希腊或者先秦寻找恒久智慧,你迫切需要一位真正的人生导师,那么不妨读读陈嘉映《何谓良好生活》。

  这本书写给那些对生活稍微有些疑惑的人,不要小瞧“稍微”这两个字,这足以让你和麻木的大多数人区分开来,这本书就是一个话题接着一个话题,把人生意义这个极为精微的事情讲得清晰、平易、有味道。

  所有严肃的持续的写作都是技术工作,是体力活,并不依靠天才和幸运。这包括了文学创作、剧本写作以及白领阶层年复一年的工作总结。罗伯特·麦基这本《故事》就是电影剧本的创作技巧——不是省心省力的“窍门”,而是需要用心揣摩的法则。当然,这些技巧并不限于剧本,也包括小说。

  以上推荐,都只是符合我个人的口味,希望某天你也能从喜爱的书中找到阅读的快乐。毕竟,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读书更好的事了。

责任编辑:lijia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技日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