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牧地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2019-06-24 作者:黄头生

  放牧地是指自然形成或经改良并有围栏的、专供牲畜放牧利用的饲料地。通过放牧饲养方式,家畜从放牧地可获得充分必需的牧草营养,维持正常生长发育。

  定义

  放牧地亦称“牧场”。在草原、草坡和林地中供家畜牧食的地方。是土地利用的一种形式。

  简介

  牧区广阔的天然草地、农区的农闲隙地、草山草坡、河湖滩地、林间草地、农作物茬地等,绝大部分都为牲畜的放牧地。部分人工草地亦是高产优质的放牧地。放牧地利用价值取决于草地类型、牧草种类、牧草生育阶段、利用时期以及放牧利用制度等。放牧地要求植株较低矮、生长繁密、再生力强、耐恶劣条件,耐牧1。

  分类

  (1)全年放牧地

  放牧利用季节不受限制的草地,不仅在冷季可放牧利用,在其他季节也可以放牧利用;距固定居民点半径10km以内的宜于冷季放牧的草地。

  (2)临时放牧地

  临时放牧地,未利用土地范畴中的生长稀疏植被或垫状植被的沙地,盐碱地,荒漠和高山冻土带,只能在某些时期用做临时补充放牧的土地。

  (3)暖季放牧草地

  夏季气候温凉,有人畜饮水水源,森林线以上可用于放牧利用的高寒草地,以及除可用做冷季放牧和全年放牧以外的其他放牧草地。

  (4)冷季放牧草地

  气温较高,可在冬春冷季放牧的温性、热性草地和森林(包括高度大于60cm的灌木林)线以下、背风向阳、冬春积雪深度小于10~20cm的山地温带和寒温带草地。

  人工草地

  人工草地可用以收割牧草作青饲、青贮、半干贮或制作干草,也可直接放牧利用。足够的人工草地,对减少家畜因冬、春饲料不足而掉膘或死亡损失,增加畜产品产量和提高土地利用率等,均有重要意义。因此人工草地面积的多少,常是衡量一个地区或国家畜牧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欧美各国的人工草地面积合计约为耕地的50%以上,约占各国草地总面积的10%左右。中国的人工草地可追溯到西汉时张骞从西域引入牧草紫花苜蓿开始种植,经历代多次引入和栽培其他牧草,至1986年人工草地面积约为1.1亿亩,约为耕地面积的7.3%,占天然草原的 2.0%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黄头生 - 副教授 - 华北电力大学

责任编辑:科普云

上一篇:废水光氧化处理法

下一篇:最适产量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