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g(5).jpg

周开达:西南杂交水稻专家

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 2018-09-11

  “搞科研,就要像谈恋爱那样,要经常看,经常观察,多培养感情。”杂交水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开达曾对学生说。

  说起周开达,也许公众对他并不熟悉,不是因为他名气不够大,而是因为他不论治学还是做人都着实低调。他一生致力于农业教育和杂交水稻研究事业,他首创“冈D型杂交水稻”,提出并建立“亚种间重穗型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理论与技术”和“水稻光温敏不育系生态育种方法技术”,大幅提高了水稻产量。曾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重要奖项。

  1933年,周开达在重庆市江津县先锋乡晓堂村出生。童年感受过饥饿,周开达立志一生投身新型水稻研究。1956年,他考上四川大学农学院(现四川农业大学),毕业后留校。1965年,他被调到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从此周开达找到了自己的舞台。

  20世纪70年代末,经过10多年系统研究,周开达的冈型雄性不育杂交水稻开始在四川推广。一年后,试点地区水稻亩产已近千斤,平均每亩增产约30%。当时,周开达研制的冈型、D型杂交稻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广的水稻品种之一。后来,冈型、D型杂交稻在长江中上游及云、贵、川等地仍广泛种植。

  在做学术方面,周开达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自己能吃苦,也鼓励学生吃苦。他对学生的爱,更多体现在对他们科研方面的要求。他常对学生说:“理论知识,你们已经学了很多,还有一本厚厚的书需要你们去读,就是稻田之书。水稻品种选育不是读书读出来的,而是在稻田里干出来的。要理论结合实际,在实践中出真知。”

  周开达的一生,就像他极钟爱的稻穗。前半生攻坚,默默成长,后来取得成功,又像成熟饱满的稻穗,仍旧躬身在田里。他的毕生精力和热情,都投入到了育种领域。

  2013年7月20日,周开达院士辞世,享年80岁。为了明天不再饥饿,周开达坚信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教育学生要读大田之书,把论文书写在田野里。这位水稻事业的开创者,他的艰苦创业历程,始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们继续奋勇前进。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作者: 钟艳平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