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平陆县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防控技术

科普中国-乡村e站 2017-09-20

  1 小麦白粉病发生的原因分析

  1.1 当地小气候对发病条件影响

  气候条件是影响小麦白粉病发病的主要因素,10℃~20℃为小麦白粉病病菌扩散的最适温度。如平陆县4月份,沿河地块不论温度、湿度都较沿山地块回升快,小麦白粉病在沿河地块扩散极快。在小麦拔节浇水或雨后田间调查时,明显发现白粉病病叶率增加,发生程度加重。

  2.2 耕作制度改变及田间粗放管理

  近年来,随着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小麦收获后病叶、病秆基本全部留在田间,为小麦白粉病的发生,提供了充足菌源,而小麦宽、窄行沟播技术的推广,不少群众盲目加大播种量,造成田间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更适合小麦白粉病的发病条件。由于本地小麦生产延续了播种后等收获的不良习俗,田间管理粗放,更加重了小麦白粉病的发生蔓延。

  2.3 防治效果欠佳

  麦农对小麦病虫害的防治积极性不高,即使发现田间有白粉病危害状,一般很难引起重视,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导致小麦白粉病发生盛期才开始施药,防治效果难如人意。此外,麦农对麦田施药粗糙,也会使防治效果变差,由于田间小麦群体过大,白粉病发病部位又是从下部叶片开始,对于雾化不好的施药方式很难将药液喷施到发病部位。

  3 防控措施的建议

  3.1 加强田间管理

  (1)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适量控制氮肥,增加磷肥,以增加小麦植株对病害的抵抗力。

  (2)适当控制播种量,对往年因植株密度过大,造成通风透光不良的田块,要适当控制种子播量和适当晚播。

  (3)及时清除自生麦苗,减少小麦白粉病的越夏菌源。

  (4)降低田间湿度,根据田间墒情,适当减少春季浇水次数,在小麦白粉病发病盛期更应该降低田间湿度。

  3.2 植保部门做好测报

  由于小麦白粉病在苗期即可侵染麦苗,植保技术人员在小麦越冬前要做好田间调查,为来年麦苗返青病害发生情况做好预估,春季麦苗返青前多与气象部门做好联动,综合田间病情指数,及时发出病虫情报,为麦农提供白粉病最佳防治时期,在4月份小麦白粉病发生盛期要抓住关键时期,指导麦农防治时施药到位。确保最佳防治时期田间施药到位。

  3.3 药剂拌种

  在小麦白粉病发病老病区,用质量分数为2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按种子质量的0.3%进行拌种,也可用12.5%的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按种子质量的0.2%比例进行拌种,由于这两种药用药过量可能对小麦出苗产生抑制作用,一定提醒麦农切忌加大药量。

  3.4 春季合理施药

  春季小麦返青后田间调查,密切注意小麦白粉病的病叶发病率,结合秋苗发病情况,及时给发病初期的田块施药防治,对小麦白粉病的扩散和蔓延效果比较理想。用质量分数为20%三唑酮乳油50 mL、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 g、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50 g,兑水50 kg实施田间喷雾。注意要喷施均匀,白粉病发生不太严重的年份,一般均匀喷施1次即可控制病害的扩散蔓延,喷施药物后1周查看防治效果,如果防治效果不理想,可进行第2次施药或多次施药。一般两次施药时间间隔1周以上。

责任编辑:李阳阳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乡村e站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