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jpg

躲进深山老村落

科技日报 2017-03-22

  

  孔祥伟,1976年生,山东日照人,观筑设计创始人、院长兼首席设计师,《观设计师》杂志主编,朱家林生态艺术社区发起人之一及总设计师。目前工作生活往返于北京及沂南县岸堤镇朱家林村两地。

  孔祥伟的老家在山东日照,从小成长生活于乡村的他,父母都是典型的质朴农民。跟绝大部分农村青年一样,他只能靠着自己努力,稳扎稳打地走上一条离开故乡抵达城市求学求职的道路。

  多年之后在北京扎根的他,已经成功在景观设计界闯出一片天地。由他一手创立的观筑设计机构与设计院,一年承接的各类大小项目不在少数。他的身份也从一名景观设计师变身成为企业管理者、景观杂志主编、大学景观客座顾问等多重身份的专业人士。而这两年他又从城市回归乡村,成了一名乡建者。

  回想自己从乡村到城市,再由城市进入乡村的不同人生阶段,孔祥伟感触其个人轨迹正映射出中国这十几年的城乡转型的一种发展状态。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传统乡村的命运被边缘化甚至被无限地消耗成为空心村,让这位从乡村走出来带着浓厚乡愁的山东大汉颇不舒服,他开始尝试将自己的专业应用到乡村再生中,一步一步重塑乡村成了他这两年工作与生活的重心。

  沂南的冬,北风凛冽,三面环山的朱家林村此时一片萧瑟,偶有一缕阳光穿过香椿树打在山村宅院的干碴墙上。在墙脚下享受这股北方特有的暖意,是当地人也是孔祥伟在冬日里最惬意的乡野时光。站在村中心新建成的乡村生活美术馆广场边上,孔祥伟看着老少村人聚集在此话家常,这番祥和又不乏热络的乡村生活场景和他小时候的村中印象如此相似——这是他最熟悉最亲切的乡村画面。

  回想一年前他和宋娜初次抵达朱家林村时,村落的凋敝让他记忆忧新。年轻人外出发展,只剩留守老人,有67户空余宅院,缺水,缺乏植被,也让长期无人居住的房舍坍塌仅存残垣。“田园将芜,人归何处”的感触直观而强烈,很快他和宋娜开始着手谋划这里的乡村营建,为了重塑乡村找出一条路。

  孔祥伟说,回归乡村是一种客观的趋势,无需去努力推动这种趋势,因为很多人对乡村生活有所向往,而他则是希望在这种过程当中有所作为,顺应这种趋势。“一是对很多有过乡村生活经验的人,内心中有一份回忆,一种情节,这就是所谓的乡愁;二是当下的城市生活,给人带来的一些负面作用,让大家产生主动回归乡村生活的愿望。”

  自“朱家林生态艺术社区”筹建起,孔祥伟在村里断断续续工作生活的时间累计已有六个月。在参与社区营造的过程中,他强调要感同身受,要把每一个参与的村落当成自己的家园,真正做到“回家设计”。

  孔祥伟称乡民为“乡亲”。他说:“我更喜欢叫他们乡亲,我小时候就生活在乡村,有过农村生活的经验,跟他们交流,自然就跟自己的亲人一样。这里的乡亲对我们就像家人一样。他们从内心深处知道,社区营造将给他们生活带来有益的变化。”

  在村中,孔祥伟除了跟“乡亲”们打交道外,在施工繁忙的时候,每天清早一起床就会到工地跟进设计,他会根据现场做出设计变更。譬如在建造乡村生活美学馆时,在下挖过程中,发现一组巨石便会顺势将它保留在建筑中,成了室内的一块山水。而美学馆馆前的步行路,为了恢复渗水功能,整条路破除水泥路面,采用老石板铺就,结合石子,满足了雨天没有泥巴的需求。除了在空间环境上做到“回家设计”外,在一系列生产、生活与生态内容的营造中,还考虑到当地“枣脊榆梁杏门开”的特点,在民宿空间营造上,尽量做到枣木做脊,榆树做梁,杏木为门的传统,亦都得益于孔祥伟“回家设计”的理念。(来源:《海峡旅游》)

责任编辑:李阳阳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技日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