蜥蜴:奔跑在沙地上的“四脚蛇”

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 2017-12-18

  蜥蜴是世界上爬行类动物中种类的族群,目前已知的超过4000种,生活环境也很多样化,主要生活在陆地上,也有树栖、穴居和半水栖,大多以昆虫为食,还有的以草为食。蜥蜴的体型差异也很大,加勒比壁虎只有几厘米,而科莫多龙则能长到3~5米。由于它们和蛇类的关系密切,所以又被称为“四脚蛇”或“蛇舅母”。

  行动敏捷的短跑健将

  蜥蜴的移动速度十分敏捷,在动物界里有“短跑健将”的美誉。当蜥蜴发现猎物,或者受到捕食者的“追杀”时,它们便会快速奔跑,倏忽间跃进附近的草丛或者隐蔽的岩石间。

  大多数蜥蜴都长着四条脚,后肢强健有力,可以快速地奔跑,并且能够随意改变前进的方向。有的蜥蜴奔跑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25千米,它们在快速奔跑时身子几乎直立,用长长的尾巴来保持身体的平衡。所有蜥蜴中跑得最快的就要数王蜥了,它们奔跑的速度通常都可以达到20~25千米,它们的体形侧扁,尾巴较长,头顶上长着一个“鸡冠”,长相酷似古神话中一种叫“小王”的怪物,因此得名王蜥。

  还有一种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的蛇怪蜥蜴,它们主要为小昆虫为食。和大多数蜥蜴一样,它们每天都需要晒太阳来保持体温,这也给了捕食者可乘之机。一些大型的鸟类会从空中突然发出攻击,还有一些肉食性动物会从陆地发起攻击,为了躲避这些敌人,蛇怪蜥蜴也练就了一种特殊的逃生本领——当危险靠近时,它们会迅速跳入水中,从水面飞奔逃走。

  蜥蜴善于奔跑不仅是生存所需,也是千万年来不断进化的结果。

  

  蛇怪蜥蜴

  色彩斑斓的“伪装高手”

  自然界中的“伪装高手”有很多,比如枯叶蝶会把自己伪装成一片枯萎的树叶,兰花螳螂看上去就像一朵绽放的兰花,当然还有会变色的蜥蜴,尤其是避役类,它们善于改变身体的颜色,从而融入周围的环境,因此被人们称为“变色龙”。

  一只体型较小的“变色龙”爬上树枝,身体马上变成了树叶的颜色。它的变色功能除了能够逃避天敌以久,还能够“传情达意”,这也是一种用来防御的应激反应。

  如果有同类不小心进入自己的领地,“变色龙”会将身体变成红色等明亮的色彩,以此警告同类赶紧离开自己的领地;当它们打算向对手发起进攻时,身体上明亮的色彩又会变暗;而当天敌靠近时,它们又会迅速改变身体的颜色,把自己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中。

  “变色龙”之所以能够改变身体的颜色,是因为它们身体上有两层特殊的皮肤细腻,雄性“变色龙”的上层皮肤细胞比雌性及幼年“变色龙”更加鲜艳,这层特殊的细胞能够改变结构,然后以反射光线的方式来变化。现代的“隐形战斗机”就是根据“变色龙”的皮肤结构设计的。它们的变色方式也与章鱼、乌贼不同,后者是通过聚焦或分散皮肉的色素来变色。

  “变色龙”大多分布在非洲,中国虽然没有原产的“变色龙”,但是却有一种会变色的树蜥。在阳光的照射下,树蜥身体的颜色会变浅,头颈部的皮肤会变红;而当它们融入阴暗的环境后,头颈部的红色又会逐渐消失。

  总之,蜥蜴变色与光照、温度有关,也与蜥蜴本身的兴奋程度和健康状况有关。

  

  “变色龙”

  巨大的有毒蜥赐

  有的人喜欢将蜥蜴当成宠物来养,不仅因为有的蜥蜴体型较小,看上去比蛇可爱,还因为蜥蜴大多无毒,养起来会很安全。可并不是所有蜥蜴都是有毒的,有的蜥蜴毒性还很大。

  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有毒蜥蜴有两种,一种是墨西哥毒蜥,另一种是美国毒蜥。

  墨西哥毒蜥有4个亚种,身长一般在半米以上,有的甚至能够达到1米。而美国毒蜥有2个亚种,身长一般在20~30厘米,有的能够长到半米。

  毒蜥的体形巨大,看上去十分壮实,头大吻圆,喜欢生活在干旱的环境中。它们的体表由一层细小但不重叠的鳞片组成,体色较深,有粉红色或黄色的斑纹。平时,它们都以昆虫、老鼠或鸟蛋为食。它们的毒素主要用来捕食和防卫。

  毒蜥的毒牙长在下颚后方的第三颗牙上,它们注射毒液的方式与毒蛇不一样。在捕食过程中,它们会用毒牙在猎物身上咬出许多口子,然后直接通过牙槽将毒液注入伤口。如果人类不小心被毒蜥咬伤,则会出现头晕、恶心、发烧等症状。

  另外,在印度尼西亚的小岛上还生活着一种古老的蜥蜴——科莫多龙。它们又被称为“巨蜥”,因为它们是体形最大的蜥蜴,身长可以达到3.5米,体重超过100千克。这也是一种有毒的蜥蜴。它们的毒液中含有高活性的血管扩张素和血液凝集成分,猎物被注入毒素后血压会迅速降低,伤口不断流血,最终因为失血过多而昏迷。

  

  科莫多龙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