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g-(1).jpg

文人画在当代的审美价值研究

中国检验检疫学会 2018-12-26 作者:吴宗易

  摘要: “文人画”自元代提出以来,伴随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变化,但其价值层面的丰富内涵却没有进行较为系统地总结。基于此,本文从历史价值、情感价值、本体价值、融合价值、延展价值等方面对其做出梳理,进而归纳总结文人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多元价值与现实意义,旨在使当下受众对文人画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对文人画研究内容的宽度和广度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更有效、合理地传承发扬其有价值的部分。

  引言

  众所周知,文人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所作之画,有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画家之画 , 故亦称“士大夫画” 。文人画以“士气”标举, 崇尚“逸品” , 多取材山水、花鸟、梅兰竹菊与木石,讲究品藻,追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意蕴,重视画中意境的营造等。

  关于文人画发端于何时,尽管艺术史论界迄今尚无定论,但如果从论及最早的魏晋算起,发展历程可谓跨越千年。随着文人士大夫阶层的消亡,文人画逐渐衰落,虽时过境迁,但文人画对当代美术巨大的影响力与辐射力依然存在。不仅如此,如果从更深层次去思考,文人画的审美价值甚至是对真的价值和善的价值的包含与超越,则体现出当下受众对文人画的需求, 也是时代赋予文人画的意义。文人画的审美属性及受众的审美需要可以说都是一种价值要素,而对文人画的审美评价则是对价值事实和价值关系的反映。同时,对于文人画的审美评价还大多建立在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之上,因此从审美中又兼具普遍的人性意义。文人画的审美价值从创作层面上说是被建构、被创造的, 从评价或鉴赏的意义上说, 它的审美价值是被发现的。经过较为系统地梳理与总结,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 历史价值 (积淀)—当代文人画的审美价值基础

  文人画的发展与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息息相关,文人画的传承性是历史价值的纽带。文人的文化素养和内心诉求向来都是天人合一的,就文人画而言,它更直观地展示出文人视角下的审美内涵。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这不仅说出画家本体对创作的要求,也显示出在欣赏文人画时的审美标准。这种具有历史观的审美融汇到历代文人画创造者和欣赏者的血脉之中,使文人画审美的“原始性”具备了高度明确而凝练的特色。明初王履在其《华山图序》中主张 :“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 ”说明画家在创作时是有经营的,也进一步奠定了画家多变的审美价值基础。如八大山人画鱼不画水,亦不画水中其他植物,只有一条鱼,水与墨的合作,在纸上呈现水墨的生命,给人一种空旷、真实、自由之感。无

  水处皆是水,用计白当黑的艺术手法,达成审美共鸣。基于审美基因影响,使得文人画形成特有的艺术魅力。

  二、 情感价值 (体验)—当代文人画审美价值取向

  陈师曾定义文人画为 : “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功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 ”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文人画在构思绘画题材上突出个人感情的表达,因此借物抒情是文人们体现情感张力的有效途径,而这也恰恰是当代画家对于情感表达愈加疏离而亟待重视的关键所在。倪瓒在画竹子时曾提出“逸笔草草” “写胸中逸气” 。逸笔,逸气,是一种品格的定位,同时也是情感张力的

  写照。画家创作时在技法上有很多用笔节奏、取舍胆气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变化,往网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观者在欣赏文人画时,作品情感倾向引导作用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 融合价值 (多元)—当代文人画审美价值摄取

  赵孟頫在提出文人画时,就曾提出“书画同源 ” 。在文人画不断演变行程中,将诗书画印,融入到文人画具体创作中,也是后来审视一件作品甚至评判一位艺术家造诣高低的参照。文人画作为一种“特殊”的绘画体系,影响由来已久并得到高度认可,它使中国绘画走向书法和写意的道路,推动人文艺术的发展。因此,文人画对社会大众的审美提高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作为中国最为独特和富有魅力的绘画风格,文人画对“诗” “书”的融入不仅仅在于它创新性的画面观感,更重要的是它在“写意”中融入人的思想活动。这种创新思维与多元表达在当代画界是十分值得珍视并践行的。

  四、 本体价值 (回归)—当代文人画审美价值个性

  每一位艺术家都追求独立的艺术个性,文人画家们更是如此。清代石涛说:“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 ”又说“山川与余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之于大涤也。 ”八大山人诗云 : “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薍石枒杈树,留得文林细揣摩。 ”正是这样的情愫让他的艺术作品独树一帜。独立的个性不是文人自负的表现,而是画家在强调回归自我的同时,展现出的文人画审美多面性。每一位艺术家都追求独立的艺术个性,文人画家们更是如此。在当代,中国画家在进入创作期后,似乎都努力与传统文人画拉大距离,这种做法与方式大多基于规避雷同、努力创新的理念。加之西画引进也成为打破文人画封闭系统最有力的武器,在将“西画精神”引入写意国画并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之后,人们忽然发现,文人画的独特性在逐渐丧失,于是又迎来新一轮的回归……无论如何,如今细细品味,这种循环往复与不断尝试事实上正是文人画所崇尚的。所谓本体回归,那就是对于个性的追求,尽管方式不同,但异曲而同工。

  五、 延展价值 (传播)—当代文人画审美价值本质

  赵孟頫在文人画发展初期提出 “古意论” : “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 ”这里的“古意”并不是一种时间上的概念,而是在告诉后来人要力求保留古人精髓,以达到某种境界,提升存在价值。基于此,当代画家如董欣宾等人,在文人画的先觉性和理论思考的系统性上对垂危的文人画进行再挖掘,包括叛逆性与世俗性的探究,以较为极端的手段恢复被压抑良久的普遍人性意义。换言之,文人画于当代并非老古董,其研究价值是需要不断被延展的,而这也契合赵孟頫对于文人画内核的诠释。

  六、 教化价值 (功能)—当代文人画审美价值意义

  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载 : “夫画者成教化 ,助人伦 , 穷神变测幽微 , 与六籍同功 , 四时并运。发于天然 , 非由述作。 ”强调的是绘画的教育功能,特别否定了将绘画仅仅看做是怡情悦性之事的观点,对绘画题材领域的扩展和价值功能的开发都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如元代任仁发的《二马图》 ,他在跋语中先叙述所画的肥、瘦二马 : “肥者骨骼权奇,萦一索而立峻坡,虽有厌饫刍豆之荣, 宁无羊肠踣蹶之患。 瘠者皮毛剥落, 齧枯草而立风霜,虽有终身摈斥之状,而无晨驰夜秣之劳。 ”在写完对两匹马的评语后, 作者笔锋一转, 进一步议论道:“世之士大夫,廉滥不同, 而肥瘠系焉。能瘠一身而肥一国, 不失其为廉;苟肥一己而瘠万民,岂不贻淤滥之耻欤?”通过跋语我们读懂任仁发是借用两匹马来评论官场的得失利弊。画者有意观者有感,教化作用不言而喻。

  七、 时代价值 (思考)—当代文人画审美价值探索

  十七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内在开放的语境逐渐消弭了文人绘画与民间世俗画的本体隔阂。至十九世纪后期,在东西方文化、社会思想的碰撞中,作为社会阶层的文人士大夫身份逐渐模糊化,其文人画主体性转换所带来的,是这一时期的中国画家在文人画自律化发展与“冲击—反应”的两种维度中, 试图反思与重构文人画的价值与地位。在当时,艺术语境中的这种思考,无疑具有一定的重归传统与民族本土的自觉意识。然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现了以“新文人画”为旗号的中青年画家群体, 以及之后所形成的“新水墨” “实验水墨”等艺术形式,其本质则重申文人画的主体自由,将游戏、遣兴、自我表现的形式趣味加以突显,从而无意或自觉消解传统文人画家的审美体验、价值关怀与笔墨图式。

  这种前卫的探求,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画家与艺术的历史性联系,进而割断对传统经典的承续性,其直接影响则是商品化、娱乐化、世俗化的泛滥,以过度而虚幻的视觉图像解构文化精神的主体意义。而作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一种体现,文人画在传统文人士大夫群体中曾承载着其精神归属的独特价值。因此,在全球文化视野的语境中,中国艺术家如何避免文化中心与边缘的心理错位?如何回归本土文化?如何在传统文人画的载体中寻求突破等等,都成为当下反思中国画审美价值领域亟待探讨的课题。

  结语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语境中,文人画的出现既有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又伴随着文人士夫人格与艺术理想之诉求。在艺术本体性上,随着时代更迭、创作主体不断修正与重新确认,其所建构起来的价值标准、图式、趣味等,使得文人画的审美价值体系也处于不断变迁与消解之中。

  应该说,文人画的审美价值是客观存在的,这既因为它包含着艺术本身的自律性特征,更因为文人画在其发展进程中所积淀下来的文脉与实践并举的优越性,这种在社会历史价值进程中形成的特色或许就是其生生不息的决定性因素吧。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中国检验检疫学会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