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带您走近名贵中药——“三七”

中国药学会 2018-12-10 作者:北京朝阳医院药事部 邱葵

  明代著名的药学家李时珍称其为“金不换”,清朝药学著作《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中之最珍贵者。”可见三七在中医药中的地位。

  关于三七的由来,有很多动人的故事呢!

  相传在400多年前,一位美丽善良的仙子来到人间,突然一只大黑熊朝她扑来。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叫卡相的苗族青年,一箭射死了这只黑熊。卡相家里很穷,妈妈患病多年,无钱医治。仙子便对卡相说“后坡有一种草药,叶像我的长裙,枝似我的腰带,可以治疗阿妈的病。”卡相按其指点,果真找到了这种药,老妈吃了几次,病真的好了。后来,卡相又用这种神草药治好了不少乡亲们的疾病。乡亲为表示感激,纷纷来到卡相家道谢,并问这是什么药?仙子笑盈盈地说:“大家拿一株数数看,枝有几枝,叶有几片?”经大家一数,枝有三枝,叶有七片,一个聪明的姑娘立即叫了起来“三七”。从此,这种药材便以“三七”的名称流传至今。

  

  2015版《中国药典》是这样描述三七的来源与入药部位的:“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notoginseng (Burk.) F.H.Chen的干燥根及根茎。秋季花开前采挖,洗净,分开主根、支根及根茎,干燥。支根习称“筋条”,根茎习称“剪口”。”主产于云南、广西,是中国特有的名贵中药材,具有显著的活血化瘀、消肿定痛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三七在抗炎消肿、增强免疫、心脑血管系统、抗衰老、保肝、中枢神经系统等方面都有很好的生理活性,因此其在临床广泛应用于各种出血性疾病、瘀血阻滞及跌打损伤、冠心病、心绞痛、慢性肝病、偏头痛等。

  虽然三七不属于药食同源的药物,但由于使用历史悠久,该药在2002年被纳入《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三七因此更成为养生中药材的热门选项,三七的养生和药用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在民间也成为亲朋好友的馈赠佳品,所以笔者在此提醒:服用三七一定要对症,选购三七注意鉴别,切勿乱用。

  

  ◇三七粉性温,若使用不当,易耗损津液,造成阴虚之症。故气血亏虚、阴津耗损的血瘀单用三七粉不仅无效,还易伤及阴津。

  ◇高血压患者慎用,如果自行滥用三七粉,有诱发高血压患者脑出血的风险。

  ◇孕期妇女禁止使用,女性在怀孕期间,禁止服用三七粉,易导致流产。

  ◇月经期间不宜服用,易导致出血过多。

  ◇感冒期间:风热感冒期间不能服用三七,三七粉性温,风寒感冒期间可以服用。

  ◇在服用三七当日,还应忌食蚕豆、鱼类及酸冷食物。

  三七从种植到采收至少需要三年,加之应用广泛,资源紧缺,价格较为昂贵。目前市场上三七质量参次不齐,甚至出现伪品三七,三七主根按个头大小和长度分为 20 头、30头、40 头、60 头、80 头、120 头、160 头、200 头、大二外(250 头)、小二外(300 头)、无数头(450 头)共 11 个等级。按照个头大小价格依次增加,20 头三七价格甚至是 40 头三七的 1 倍以上、120 头三七的 2倍以上。我们在选用时必须注意鉴别,正品三七的根或根茎是不规则的纺锤形或类圆柱形,且表面呈灰棕色或灰黄色,并存在不连续的、不规则的纵皱纹,以及少量的隆起的皮孔。此外,在三七的木部有菊花心,呈放射状的纹理,而皮部则存在细小的棕色的树脂道斑点。质坚实,在击碎后皮部与木部易分离。

  目前市场多有把菊三七当三七用,菊三七也叫土三七,是菊科植物菊叶千里光的全草或根,二者原植物因科属不同差别较大,但二者的入药部位外观非常相似,我们可从气味进行区别,正品三七气微,味苦而后回甜,而土三七气微,味甘淡后微苦,有辛辣、酸麻的味道,土三七虽有活血、消肿的功效,但因土三七主要含有毒的吡咯双烷类生物碱,已发生多起因过量服用土三七引起肝损伤、肝衰竭的不良事件。所以建议大家一定要到正规医院或药店去购买三七。

  

  我们也可以通过鉴别三七粉来判断三七的真伪,在此给大家介绍两个简单易行的鉴别方法,确保大家买到的是三七正品。

  方法一:少许三七粉末同适量水混合,常温放置半小时,之后取少量的液体,滴入试管,试管口塞紧,振摇,正品三七会产生持久泡沫,反之为伪品。

  方法二:还可把三七粉末同少量新鲜猪血、鸡血混合,搅拌,正品三七会出现血化成水现象,反之为伪品。

  今天我们通过对三七的介绍,希望大家在知道三七、了解三七的情况下,有的放矢的去使用,达到去疾强体之目的。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和“回归自然”潮流的兴起,中医药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中医药为保障世界人民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让我们充分挖掘和发展中医药,为人类健康而努力!  

  出品:北京朝阳医院药事部

  作者:邱 葵

  审核:张 征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中国药学会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