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中国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科技巡礼(20世纪70年代)

大美科学 2019-10-11

  青蒿素

  研制成功

  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屠呦呦任科技组组长。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研究工作难以开展。1971年,在广州召开抗疟专业会议,周恩来总理对此作了重要指示,屠呦呦带领课题组重新投入了攻关研究。在查阅文献时她注意到东晋名医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久疟”。根据这条线索,课题组改进了提取方法,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效价有了显著提高;此后,为确保用药安全她还亲自试服。1972年,课题组从黄花蒿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对鼠、猴疟的原虫抑制率达到100%,被命名为青蒿素。同年,屠呦呦携药赴海南昌江地区试用,取得30例青蒿素抗疟成功的案例。截至1978年,共治疗2099例疟疾病例,全部获得临床痊愈,使青蒿素成为令人瞩目的抗疟新药。

  

  屠呦呦(1930— ),药学家,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取得显著成绩,带领课题组人员研制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5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袁隆平的

  “东方魔稻”

  袁隆平于1964年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率领团队最先发现了水稻雄性不育株,指出水稻具有杂种优势现象,并提出通过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来利用杂种优势的设想。1972年育成中国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1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1号B;1973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与协作组成员一起攻克了制种技术难关,从而使中国首先成为生产并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袁隆平带领他的科研队伍,赋予世界强大的战胜饥饿的力量。中国的杂交水稻因此被世界称为“东方魔稻”。

  

  袁隆平(1930— ),中国工程院院士,开展杂交水稻研究工作。

  

  攀枝花钢铁基地

  建成

  1978年11月27日,中国第一个自己设计、制造设备、安装施工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第一期工程建成投产。位于四川省西南部的攀枝花钢铁基地是1965年动工兴建的,到1970年高炉出铁,再到1975年一期工程基本建成投产,逐步形成了年产生铁160万~170万吨、钢150万吨、初轧坯125万吨、钢材90万~110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到1980年,主要产品产量均达到和超过了当初的设计水平。到1985年,累计实现利税相当于国家对一期工程的总投资。

  

  攀枝花钢铁基地位于川滇交界金沙江畔的攀枝花市,享有“金沙明珠”的美誉。北距成都749千米,南邻昆明351千米。著名的成昆铁路纵贯市区南北。

  

   上海宝山钢铁总厂

  开工兴建

  1978年12月23日,上海宝山钢铁总厂(以下简称宝钢)破土动工。这座钢铁精品基地和钢铁行业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基地,以钢铁为主业,是中国现代化程度最高、生产规模最大、品种规格最齐全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集中了工程建设、设备制造、安装、调试等各方面的人才。随着宝钢一期、二期工程相继投产,宝钢建设从初期的设备全套引进,到二期、三期工程的合作制造,最终自主集成;宝钢工程的设备制造、安装、调试等也从外国专家指导,逐步由国内制造、国内自主集成。为了确保宝钢工程的高质量、国内设备的高品质,宝钢积极推行建设监理的成功经验,运用国际通行的项目管理方法,对宝钢工程和设备制造、安装、调试等进行全过程控制。

  

  上海宝山钢铁总厂一期工程投产后,设备运转正常,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全部达到设计水平。图为工人正在浇铸钢锭。

  

  宝钢立足钢铁主业,走多元发展的道路,在贸易、金融、信息、运输、建筑等多个产业,也取得很大发展。图为宝钢从美国、日本以及欧洲国家引进的化工设备。

  

  

  内容摘自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新书

  《辉煌中国——科技强国梦》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大美科学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