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八旬老科学家侯云德、王泽山

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 2018-01-08

  今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泽山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侯云德荣获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正式成立于2000年,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作为我国最权威的政府科技奖励,国家科学技术奖的颁发,每年都是科技界的盛事,备受社会公众瞩目。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评审一次,每次授予不超过两名科技成就卓越、社会贡献巨大的个人,那么,王泽山和侯云德为何能荣膺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有哪些科研成就?

  

  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云德

  道固远,笃行可至——病毒斗士侯云德荣

  26年前,侯云德开风气之先当“创客”——在地下室里建起中试生产线,创立我国第一家基因工程药物公司。

  “我去侯老办公室。他打开抽屉,指着里面的论文说,希望它们变成药,让中国百姓能用得上。”和侯先生一起创业的北京三元基因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程永庆说。

  侯院士曾连任三届“863计划”生物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率领团队相继研制出2个国家Ⅰ类新药和6个国家Ⅱ类新药。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家Ⅰ类新药——重组人干扰素α1b,开创了我国基因工程创新药物研发和产业化先河。

  干扰素,是病毒“克星”,有广泛的抗病毒活性。上世纪80年代,我国干扰素全部依赖进口,20多年过去了,现在干扰素大部分实现进口替代。

  “是非经过不知难。从论文到新药,商品化产品化国际化9个字谈何容易!有时连基本试剂都没有,侯老从国外带回各种宝贵试剂,谁需要他都给。”侯老学生段招军说。

  “干扰素α1b副作用低,不会引起高烧,我预计若干年后将在国际市场上取代国外同类产品。”侯云德信心满满。战略科学家的目光总是投向未来。他说,生物技术产业将像IT产业一样,深刻改变人类生活。

  保卫人民健康 努力编织传染病防控网

  2008年,79岁的侯云徳被任命为“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他领导全体专家组,顶层设计了我国降低“三病两率”和应对重大突发疫情的传染病预防控制的总体科技规划。

  “三病两率”指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和结核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专项设立之初,我国传染病发病人数和种类均居全球首位。

  “侯老在战略上抓住防控链条关键环节——检测、筛查和鉴定病原体;战术上提出传统技术与前沿基因组学、生物信息、蛋白质组学交叉整合。”金奇说。

  在侯老等众多专家、医务人员多年努力下,我国建立起72小时内鉴定和筛查约300种已知病原体和筛查未知病原体的检测技术体系,在突发疫情处置中“一锤定音”。

  这张人民健康防御网牢不牢?实战,是检验标准。

  ——2009年,全球突发甲流疫情,我国87天率先研发出甲流疫苗;

  ——2013年,我国在全球首次确认并成功应对人感染的H7N9禽流感疫情,4天内成功分离并锁定病毒;

  ——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掠去数以万计生命。我国派出传染病防控队伍前往塞拉利昂,确保零感染零输入,实现传染病防控的关口前移;

  ——2015年,一名中东呼吸综合征的韩国患者进入我国,被监测网络快速发现、确诊、隔离。“疫情不会在中国蔓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院士给出“定心丸”……

  跟病毒搏击了一辈子,侯云德从不懈怠。“如果让我对年轻人说点什么,就是要学点哲学。哲学是规律的规律,在更高层次指导科研。认识实践再认识,直到无穷。”

  

  王泽山院士在实验室

  王泽山:82岁仍频繁奔赴野外试验现场的“火药王”

  行业里的人尊称王泽山为“火药王”,他却自谦地说:“那是因为我姓王。”他60多年来专注于研究火炸药,带领团队发展了火炸药理论与技术,突破了多项世界性瓶颈技术,为我国火炸药从跟踪仿制到进入创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说他一生只能做好一件事,那就是推动我国火炸药技术的发展,82岁仍频繁奔赴野外试验现场。

  黑火药是现代火炸药的始祖,也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火炸药是一个国家国防实力的重要体现,然而近现代以来,我国的火炸药技术却落后于西方大国。

  王泽山创立的装药新技术和相应的弹道理论,研发出了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全等式模块装药技术。依照王泽山的技术方案,火炮只需用一种装填模块即可覆盖全射程,从而大幅度提升了远程火炮的打击能力。通过实际验证,我国火炮在应用王泽山的技术发明后,能够提高射程,有效降低最大发射过载。这项提升我军主战武器火炮性能、保证国际领先地位的核心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我国多种武器装备和型号的研制。

  曾经“三冠王”,如今“最高奖”

  ——1993年,他因率先攻克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的多项关键技术,为消除废弃含能材料公害提供了技术条件,从而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1996年,他因构建了火药燃速与燃面的等效关系,并发现了能够弥补温度影响的新材料,解决了长贮稳定性问题,显著提高了发射药的能量利用率,获得当年唯一一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2016年,他因发明了等模块装药和远程、低膛压发射装药技术,解决了国际军械领域长期悬而未决的难题,并建立和发展了相关理论体系,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2017年,这位曾经的“三冠王”,更是荣获201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至今,这位老人虽年过八旬,但精神矍铄。听说他获奖,很多人感慨:真是实至名归。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官方微信(kjqydst)。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