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在这些深海鱼类中发现了一种全新的眼细胞

蝌蚪五线谱 2017-11-15

  科学家在这些深海鱼类中发现了一种全新的眼细胞

  图片由昆士兰脑研究所提供  

  与其他共享栖息地的鱼类不同,缪氏暗光鱼(pearlside)活跃在黄昏和黎明时分——这种行为被称为黄昏活动型行为,换言之,这是非夜间性及非日间性的行为。

  现在,研究人员发现这种鱼类长有独特的眼细胞:对比研究人员先前遇到的其他感光细胞,这些眼细胞作用不同,其效能可能更高。

  之前你很可能听过这些原理:在大多数的脊椎动物(包括人类)的视网膜上,视觉接收器有着两种不同的感光细胞,分别为锥状体和杆状体。

  在白天等光线充足之时,锥状体的工作状态最佳。而杆状体则对光线差异更为敏感,所以在光线弱的情况下,我们使用杆状体较多。(哺乳动物还有第三种感光细胞,不过这种细胞和以鱼类为主题的本文无关。)

  深海鱼类存活于黑暗的海洋深处,太阳光不能穿透海洋照射于此。所以,大部分深海鱼类已完全丧失视锥细胞,留在其眼中的只有视杆细胞。

  然而,缪氏暗光鱼在黎明和黄昏时刻会接近水面,这个时候恰好有一些光。

  而研究人员已发现它们的眼睛既不像深海鱼类的眼睛,也不像黄昏活动型动物的眼睛。

  昆士兰脑研究所的研究人员Fanny de Busserolles 说:“之前,人们认为缪氏暗光鱼的视网膜全是由视杆细胞构成;但我们的新研究表明事实并非如此。”

  在光线较低至光线适中的情况下,很多物种结合使用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这叫中间视觉。.

  光照低时,人类及黄昏行动型动物都使用中间视觉。例如,在光线较好的夜晚和黄昏中,猫看东西时会结合使用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但使用得更多的是视杆细胞。

  de Busserolles表示:活跃于黎明及黄昏的缪氏暗光鱼已发展出一种全然不同的对策。

  “它们并没有结合使用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而是将两种细胞的各自特性融合成一种单一的、更高效的感光细胞。”

  研究人员把这种新发现的细胞称作“类视杆性视锥细胞(rod-like cones)”,因为显微镜下的它们就像是两种细胞的结合体。

  据首席研究员Justin Marshall所说,该发现表明:做出假设一点都不难——以至在我们觉得答案已呼之欲出的时候,大自然还是能够带给我们惊喜。

  他说:“人们总喜欢把所有事情都区分成黑或白。”

  “然而,我们的研究说明了真相也许和过往的理论不同。当我们把感光细胞划分成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时,我们需要更为谨慎且更全面地进行研究。”

  该研究已发布于期刊Science Advances上。

  蝌蚪五线谱编译自sciencealert,译者 李二宝,转载须授权

责任编辑:李阳阳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蝌蚪五线谱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