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之眼”:模拟黑洞合并过程 探寻时空涟漪

科普中国-科幻空间 2017-12-18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日前在其网站上公布了黑洞合并的模拟动图,在浩瀚繁星中,两个靠近的黑洞如同一双黝黑的“宇宙之眼”,随后二者旋转融合,最终合二为一。这一过程也伴随着引力波的产生,即所谓的“时空涟漪”。引力波探测可谓是今年物理学的大热门,10月份不负众望摘下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后,天文学家又宣布首次探测到由双中子星合并产生的引力波及其伴随的电磁信号。

  

  从2015年9月至今,科学家已经五次捕捉到引力波。其中,前四次探测到的引力波都是由黑洞合并产生。不过,现在还有更大的物体,它们的引力波信号还没有被探测到:超大质量的黑洞,比太阳质量大1亿倍。大多数大型星系都有一个中央超大质量黑洞。当星系发生碰撞时,它们的中心黑洞倾向于彼此螺旋上升,释放出引力波。但超大质量黑洞的引力波产生的频率要低得多。为了探索这一未知的引力波科学领域,研究人员开始关注脉冲星计时阵列的自然实验。脉冲星是死星的密集残留物,它们经常发射无线电波,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称之为“宇宙灯塔”。黑洞的合并会产生引力波,因为当它们相互环绕时,它们的引力会扭曲时空的结构,以光速向各个方向向外发射。这些扭曲实际上使地球和脉冲星的位置发生了轻微的变化,从而产生了一种来自天体灯塔的特征和可探测的信号。研究人员称,“从10亿次太阳质量黑洞的合并中发现引力波,将有助于解开星系形成的一些最持久的谜题”。(编辑:p_vhehwang)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幻空间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