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星星”的档案!这里有我国最早的对地观测卫星数据档案库

科普中国-科普融合创作与传播 2018-06-11

  每年69日是国际档案日。档案作为保留历史记录的一种有效方式,在人民生活和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各行各业都需要通过档案来保存信息数据以便日后进行查阅,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历史档案显得尤为重要。

  在卫星遥感领域,也有这么一个档案库——我国珍贵的对地观测卫星数据档案库。它就在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所属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

  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是国际资源卫星地面站网成员,是世界上接收与处理卫星数量最多的地面站之一,目前存有1986年以来的各类卫星数据资料360万景,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对地观测卫星数据档案库,其提供的遥感卫星数据资料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来自“星星”的数据档案

  完成国内外对地观测卫星和我国空间科学卫星的数据接收任务,并做好国外对地观测卫星的归档、处理、分发服务,是地面站的核心业务之一。

      

       地面站业务流程图   

  

  地面站密云、喀什、三亚、昆明、北极接收站接收覆盖范围示意图   

  1986年,地面站开始接收和处理美国LANDSAT-5卫星光学卫星数据。1993年,接收和处理欧空局ERS-1和日本JERS-1卫星合成孔径雷达(SAR)数据,实现了全天时和全天候的对地观测。此后,又陆续实现了加拿大RADARSAT-1RADARSAT-2卫星、法国SPOT-1/2/4/5/6/7卫星、法国Pleiades-1A/1B卫星等国外卫星数据的接收和处理。

  1999年开始,中国对地观测事业突飞猛进,所有的民用对地观测卫星均由地面站负责接收,包括人们熟知的环境减灾系列卫星、资源系列卫星和高分系列卫星等。

  20111月,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正式启动,地面站承担了近地轨道空间科学卫星的跟踪、接收、记录和传输任务,将数据接收业务从对地观测拓展至空间科学领域。2015年开始,地面站相继成功实现了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的数据接收,以稳定的运行为我国空间科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保障。

  30多年来,地面站运行体系始终保持可靠、稳定、高效运行,共接收了近20万条卫星轨道,保存了自1986年以来的360多万景的遥感卫星原始数据资料,是我国珍贵的对地观测卫星数据档案库,也成为全球接收处理卫星数量最多的机构之一。   

  

  档案数据应用惠及各行各业

  地面站提供的对地观测卫星数据资料,广泛应用于国土资源调查、农林普查、城市规划、环境监测、地质勘探、和国内外灾害监测等众多领域,在保障国家重大任务需求、业务化应用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19875月,大兴安岭林区发生特大火灾,被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森林火灾。在这场争分夺秒的保障服务中,地面站第一时间响应,首次将卫星遥感图像应用于国家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LANDSAT-5卫星获取的大兴安岭林区灾后影像图

  此后,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灾害、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2013年芦山地震、2017年九寨沟地震……历次重大自然灾害中,地面站从未缺席,为国家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保障与信息支持。

             

  高分二号卫星获取的九寨沟县漳扎镇及周边灾后影像图

  作为国际资源卫星地面站网的重要成员,地面站还在澳大利亚林火、巴基斯坦洪水、日本地震等国际重大自然灾害中及时提供了大量珍贵卫星数据,为国际灾害监测做出了贡献。

  

  2013年澳大利亚山林火灾卫星遥感监测图

  从服务国内到国外、从保障国家重大需求到各行各业,卫星数据档案应用凸显出日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随着中国航天技术和遥感卫星数据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卫星数据档案在大数据的应用方面必将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和效益。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责任编辑:sun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普融合创作与传播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