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贺新强拍摄

​“半夏”之名从何来?

蝌蚪五线谱 2018-04-13

  北大校园绿地近十年八年忽然来了一种小草,而且很多,它的名字叫“半夏”。这是一种有毒植物,念小学时教科书上就告诉了我。可是我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才在北方上大学的野外实习中才亲睹了半夏的风貌。只有尺把长的一根苗,实际是叶子,有3个小叶呈掌状,另外再发一花梗,特奇:它的花是多数小花集成小棒状,外包一个较大的苞片,苞片斜口状,植物学上叫佛焰苞,苞中央花序伸长成鞭子状。真好像蛇头伸出尖舌一样。这种形状可能是半夏保护自己的绝招。在野外很少见到野生动物去啃食半夏的。一是由于花形有点吓人,二是它本身有毒。所含化学成分复杂,有生物碱。

半夏-贺新强拍摄

  半夏-贺新强拍摄

  半夏的地下有个圆球形不大的块茎,就是这块根可以作药用。中医药一直以它来治疗咳嗽痰多、恶心呕吐等症。传说清代末年,一英国医生患呕吐症,日、美医生共治无效。遂请我国名医张锡纯诊视,张用自制的半夏加茯苓、生姜,仅1-2日即显效。数日康复。为此,东西洋大人佩服张为神医。这说明半夏确为止呕要药。

  半夏的别名多,半夏之名始载《神农本草经》为下品,可能古人认为有毒之药,不能居上之故。

  半夏别名不全说也有:地文,水玉,守田,示姑,和姑,蝎子草,麻芋果,三步跳,泛石子,地鹧鸪,地茨菇,老黄嘴,老和尚头,野芋头,老鸹头,老鸹眼,地巴豆,天落星,地雷公,老瓜蒜,,裂刀菜,麻草子,……等等。笔者认为许多别名,不好解说,有的还可以,如“狗芋头”,半夏块茎像小芋头,野芋头在此。别的别名真不知缘故了!

  正名“半夏”有个公认的解释:据《礼记·月食》云:“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故名”。这一解释既出于古书,又为人所认同,至今仍旧。

  民间文学家、民俗学家或就说民间,对半夏之名还真传出一个古代的传说故事,是否真假先不管它,却也有趣。据说半夏初时曾唤作“白霞”。这白霞又曾是一姑娘之名,一次她在田野割草,挖野菜,忽然挖出一小草,其根部有个小疙瘩,她看了有趣,觉得这小疙瘩像个小芋头,是好野菜,就放入嘴里咬嚼一番。谁知不久就呕吐起来,她赶快回去用块生姜,呕吐止住了,连原来的咳嗽也几乎好了。她用这办法为乡亲治病,无不灵验,大家感谢白霞之功。

半夏-贺新强拍摄-2

  半夏-贺新强拍摄

  一天,白霞在河边清洗这种药物,不幸失水而亡。人们为了纪念她,就叫此药为“白霞”。时间长了,叫谐了音,叫成“半夏”了。

  至今在中药里,半夏仍为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要药。由于它有毒,故不可不慎用。古人去生半夏之毒,用白矾破之,经充分加热而成。但不可单为姜汁所破,因此不宜用生半夏。

责任编辑:sun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蝌蚪五线谱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