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0541991286138009887670684.png

秋分:秋高气爽 昼夜平分

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 2016-09-22

  秋分,一般在公历9月23日前后,古语称“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时太阳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全球各地(两极除外)都是昼夜平分。今年秋分交节时刻为9月22日22时21分,这也是近120年来最早的一个秋分时刻,以前更早的秋分时刻,要追溯到1896年的9月22日21时03分。

  秋分节气,不但北方,连南方大部分地区也开始进入秋天,暑热迅速消退。所谓“阴阳相半”指天地之气阴盛阳衰,正到势均力敌的程度。与繁茂的夏季比起来,这时花木凋零、草枯叶落,人也容易产生凄凉、抑郁之感。这种“秋季抑郁症”心态最典型的代表是战国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其实,从正面看,秋分时节云量减少,景物鲜明,也即诗人赞美的“秋水共长天一色”,抬头碧空万里,出外凉风习习,人称“秋高气爽”,而且丹桂飘香,蟹肥菊黄,正是游赏、品尝美食的好机会。所以人的内心如果没有“悲哉秋之为气也”念头的话,秋分其实是美好宜人的时节。
  元稹的《咏廿四气诗·秋分八月中》:
  琴弹南吕调,风色已高清。云散飘摇影,雷收振怒声。
  乾坤能静肃,寒暑合均平。忽见新来雁,人心敢不惊?
  首句说按音律八月属于十二律的“南吕”。“雷收”句,源自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古人认为雷是天地阳气过盛引起的,秋分后阳气衰落,所以不打雷了);二候蛰虫坯户(冬眠的动物做茧、封窝门);三候水始涸(河流进入枯水期)”。“寒暑合均平”,指秋分是从暑到寒的盛衰转折点,不但昼夜平分,也是气温处于全年平均值的日子。最后二句则也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的意味。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朝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华北地区的农谚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说明秋分节气是播种冬小麦的最佳时节。秋分后,北方冷气团势力渐增,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会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一次次地下降,这就是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与此同时,人体的阳气也由夏季的向外宣发转变为向内收敛,人体的新陈代谢也趋向于减缓,阳气减弱、阴气增强。作为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人们在秋分养生中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平补平调,不可出现偏颇。在起居、饮食、精神、运动等方面都不能离开“养收”原则。《内经·素问》说:“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这是说,早卧可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可以顺应阳气的保持,使肺气得以舒展。
  秋季天气干燥,主要外邪为燥邪,秋分之前有暑热的余气,燥邪多为温燥,而秋分之后,寒凉渐重,多出现凉燥,在养生、饮食、药补上都要分别对待。要保持神志安宁,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在情绪上要看到金秋季节天高气爽积极的一面。秋分是体育锻炼的好时机,但仍要注意顺应“养收”原则,不可运动量过大、出汗过多。

责任编辑:lijia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