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新手机将发布 面临中韩老对手围剿

环球时报 2017-09-12 作者:赵觉珵

  苹果新手机要价1000美元,消费者是否买账?据英国《金融时报》11日报道,即将发布的新一代苹果手机售价可能比以往大幅提高,考验着消费者的忠诚度。在苹果发布前,几大手机厂商的新品纷纷亮相,对苹果形成“围剿”之势。中国手机品牌崛起给苹果带来不小的压力,不过,分析人士认为,新手机短期内能够提振苹果的销售量。

  十周年大升级

  尽管苹果的保密工作一项做得不错,但在正式发布前,新iPhone的部分产品细节“一如既往”地被曝光,其显示屏、相机和整体设计都将面临一次重大升级。美国科技媒体The Verge称,苹果将在美西时间12日的发布会上发布3款iPhone,分别为旗舰机型iPhone X、iPhone 8和iPhone 8 Plus,而非此前预测的iPhone 8、iPhone 7s和iPhone 7s Plus。其中,X为罗马数字10,代表苹果公司纪念iPhone问世十周年。

  据多家美国科技媒体透露,iPhone X将包含一块无边框OLED屏幕,并取消iPhone系列代表性的Home键。有消息人士向《环球时报》记者透露,iPhone X的屏幕将由三星位于越南的工厂供货。

  彭博社称, iPhone X将会通过面部解锁功能代替此前的Touch ID指纹识别功能,苹果将会把这项改进命名为Face ID。此外,iPhone X还将配备无线充电功能以垂直排列的双摄像头。有分析人士指出,其采用的并非最新技术,三星、华为、小米等竞争对手的新款手机都已经具备类似功能。美国CNBC网站称,如果新iPhone没有一项新功能脱颖而出,那么市场可能会十分失望。

  高定价成为获利最佳途径

  除了功能与配置,新iPhone预计超过1000美元的售价是市场和消费者更加关注的问题。截至目前,iPhone系列最贵的手机当属去年发布的iPhone 7 Plus,美版起售价为769美元,国行版起售价为6388元。英国《金融时报》称,这是苹果对用户忠诚度、购买力和拥抱创新热情的一次测试。《金融时报》援引分析人士的话称,这次新机发布将有助于苹果克服过去两年的增长问题。欧美等市场的智能手机拥有量已趋近饱和,很多客户不再频繁更换现有手机,推动更快收入增长的最佳途径就是提高单位价格。与此同时,苹果正在引入昂贵的新组件,这些都助推了新iPhone的售价。

  市场研究机构Creative Strategies和SurveyMonkey的一项调查发现,计划购买新iPhone的消费者中,有21%的受访者表示无论iPhone售价多高,都会义无反顾地购买。但有33%的现有iPhone用户表示,如果iPhone太贵的话,他们不会选择升级。

  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王艳辉11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iPhone涨价也是整个手机行业的趋势。从今年开始,从屏幕到内存的整个手机产业链的成本都在提高,国产品牌手机的价格也是在上涨之中。但王艳辉认为,在新iPhone开售初期,值得担心的反而是供货量是否充足的老问题。

  多品牌火力齐发

  9月份是新手机集中发布的时段,这也意味着新iPhone将面临着来自竞争对手的有力阻击。8月23日,占据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第一的三星发布新旗舰Note 8。而在苹果发布会的前一日,小米公布了新旗舰机型Mix 2。在发布会上,小米CEO雷军几乎在所有的演示环节都以iPhone 7 Plus作为对照,丝毫不掩饰Mix 2试图挑战苹果的决心。而以“全面屏”为最大卖点的Mix 2起售价格为3299元,预计将远低于新iPhone的售价。此外,vivo也将于21日公布新手机X20。

  中国手机品牌强势崛起,iPhone在全球和中国本土市场都受到不小的压力。根据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的最新数据,华为智能手机出货量在今年6月和7月超越苹果,坐上了全球市场的第二把交椅。中国手机市场上,vivo的市场占有率比去年同期增长3.8%,位列第一,华为、OPPO、小米紧随其后,苹果排名第五,份额同比下降0.3%。

  彭博社称,苹果在大中华区市场已经经历了连续6个季度的销售衰退,“尽管新产品增加了多种功能,但对中国消费者而言,他们可以在其他品牌的手机体验这些功能,为什么要花高价买iPhone 呢?”

  王艳辉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业界整体对于新iPhone的销售还是比较看好。一方面,iOS目前还是最稳定的平台,相比安卓系统还是有不少优势;另一方面,不少苹果用户还在使用2到3年前的iPhone 6系列手机,新iPhone正好赶上这些用户比较合适的换机期。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环球时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