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能用不同脑区权衡利弊

科学网 2017-08-30

  无论人们意识到与否,当在做决定时,人脑进行了许多计算。17世纪,数学家Blaise Pascal首次提出了期望值概念,成为规范性决策模型的基础和核心。而现在,一项新研究首次揭示,猴子大脑的某些部分也参与了确定期望值的双管齐下的决策过程。相关论文美国时间8月30日刊登于《神经学》期刊。

  “一直以来我们认为价值和概率的评估是在相同的单独脑区,而在新研究中,我们发现这发生在不同的脑区域。”该研究负责人、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神经学助理教授Peter Rudebeck说。

  研究人员聚焦了两个脑区域:眶额叶皮层(OFC)和腹侧前额叶皮层(VLPFC)。之前有研究显示,出现OFC损伤的人,其大脑决策能力也会受影响。“我们试着造成猴子的OFC损伤,并试图复制这一影响,但最终出现的结果并不相同。”Rudebeck说。

  进一步研究揭示,这种不同结果源于脑损伤的面积不同。由于VLPFC位于OFC的右侧,于是研究人员也计划对其进行分析。于是,Rudebeck和同事设计了两套实验:猴子在决策时如何分别权衡概率和价值。

  结果显示,在第一组实验中,有OFC损伤的猴子权衡概率的执行能力与控制组相同,但有VLPFC损伤的猴子无法判断概率。在第二组实验中,VLPFC损伤的猴子与正常猴子有相同的爱好,但OFC损伤的猴子偏爱不同的对象。

  “我们知道这两个脑区高度关联。它们还与腹内侧前额叶皮层(VMPFC)有联系。功能性磁共振成象研究显示,VMPFC可能与最终决定有关。”Rudebeck说,“大脑相关区域单独受损的动物能根据概率或价值做出决定,但当不得不把两者结合起来时,它们就无法完成了。”(唐一尘)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学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