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生活”初体验

南方日报 2016-12-15

  (原标题:“太空生活”180天)

“太空生活”180天

出舱后志愿者高兴地向在场的嘉宾打招呼。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摄

“太空生活”180天

  密闭舱内的植物。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摄

  南方日报讯 (记者/陶清清)14日10时50分许,在鲜花和掌声中,“4人180天试验”的4名志愿者完成任务顺利出舱,这标志着我国首次主导的“人与环境”领域大型国际试验——“绿航星际”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今年6月17日,在第四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期间,“绿航星际”试验正式启动,试验在370平方米的密闭循环舱内展开,4名参试志愿者生存所需的大部分水、食物以及全部氧气都将依靠舱内复杂系统自给自足。其中指令长唐永康和唯一的女志愿者仝飞舟来自中国航天员训练中心,吴世云来自太空科技南方研究院,罗杰是社会招募的,来自于深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出舱后,4名志愿者为我们还原了舱内生活细节。

  “太空生存”一天

  罗杰说在舱内没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节奏,舱内更多是依靠自身的感觉,特别是在试验“火星时”的时候,看到工程师做好中餐才知道是中午了。舱内吃多少要看产能,毕竟大部分食物都要自产,“粒粒皆辛苦”。

  吴世云说舱外早上叫醒自己的有铃声、闹钟和刺眼的阳光,但舱内没有,每天都按时间节点来开展工作,坚持进舱时最初的想法,要把试验完成好,根据程序展开工作和休息,有时也会觉得压抑和不开心,就要学会自我调节,比如通过运动、看书、与别的志愿者沟通交流来平衡。不过他也半认真地提了个建议,由于自己在海边长大,比较喜欢海鲜,但舱内目前的食物单无法解决他的“口味”。

  最开心和最困难的事

  唐永康告诉记者,试验中期72到108天之间,身体和心理上多少有点疲惫。另外试验“火星时”每天都要倒时差,有点辛苦。最高兴的是在舱内娱乐,比如打打牌,也会拌拌嘴。

  罗杰认为舱内最开心的事也是最感动的事,就是与指令长一起干农活时,累了就坐在植物旁聊聊天,工作中遇到问题也会请教怎么办,还有试验“火星时”心情不好,指令长像兄长一样开导自己;而最艰难的是适应“火星时”,幸好有其他几位志愿者一起支撑,直到完成试验。

  吴世云说160—170天之间最困难,这段时间对操作比较熟悉,空余时间多,又没其他活动;最有趣的是当你发现一个故障又很难找到原因,通过自己慢慢排查,包括同事配合,最终找到故障原因并成功解决,就很有成就感,特别开心,接下来的一两天都会很开心。

  “最艰难的是刚进舱那段时间,对舱内一切还不是很熟悉,做起事情来比较慢,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仝飞舟说。

  狭小空间的身心平衡

  唐永康说主要靠信念、毅力,认认真真过好每一天,还有团队、舱外人员、家属、朋友对自己的支持。罗杰则是不断挑战自己,期间有朋友写信给他,也有同事给他画画。

  吴世云说从心理方面,主要是转移注意力,当把心思更多沉淀在怎么把试验做得更好,或者沉浸在书里,就不会觉得是在隔离做试验;对生理来说,当压抑时运动出一身大汗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仝飞舟说180天自己生理虽然平稳,但心理上在一些时间点是有波动的,主要通过练习太极拳、干体力活、写日记来平复心情,并通过心理医生疏导,到家里进行家访,分享视频;还有包括杨利伟在内各方面的关心鼓励,支持他们走到现在。

  试验有何挑战

  试验负责人李莹辉说,此次试验很漫长,工作人员24小时值班,对技术能力是一个挑战。另外要及时果断处理一些问题,比如虚假烟雾报警之类,需要有很好的应急能力。还有就是需要持续工作精神,这支队伍很年轻,都是二十七八岁,跟着试验摸爬滚打,对成长很有利。

  此次试验涌现了不少中国特色,比如健康维护上的太极拳,中医;在培植植物选择上,参照《本草纲目》,既考虑物资供应,也考虑健康保障,比如石斛等。

  关键词

  “火星时”

  为了最大限度考核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8月26日,试验中期引入“火星时”项目,给志愿者制造了很多“障碍”。

  据悉,火星上一个完整昼夜约24小时40分钟,自引入“火星时”以来,舱内时间每天比地球上长40分钟。

  “火星时”试验计划是整个试验设计中的特别安排,期待人类能够面对可能在星际驻留当中的挑战。放在实验进行,目的是前后对照,可以更好地从实验的角度去分析数据,获得更多的信息量,包括内分泌改变以及情绪变化。

  对此,科学家们展开了心理干预,在给志愿者的《协同手册》里专门插了一些画,通过与美好事物的关联,缓解志愿者心理压力。

  免水洗浴

  有人开玩笑地问,志愿者是不是180天没有洗过澡?试验负责人说,为了验证人在长时间经受无水洗浴的心理变化和生理的适应性,“太空180”试验将免水洗浴作为一个试验项目引入。志愿者采用的是无明水洗澡,也就是没有淋水洗澡,通过擦洗的方式来完成,这个是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挑战,在空间站也是通用的。他们之间互相配合,战胜了挑战。

  巡天太极

  体育锻炼在太空中十分重要,此次试验将巡天太极引入了体育锻炼计划。仝飞舟说最高兴的是收到神州十一号景海鹏和陈冬发来的问候,大家有了更足的动力;还有就是和陈冬一起天地共打太极拳,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训练方法。

  志愿者印象

  “太空生活”的四张脸谱

  “唠叨哥”

  唐永康是01号志愿者,也是试验指令长,由于负责各项事务的指令、调度,本身又爱唠叨,所以他自封为“唠叨哥”。他说四个人是一个团队,要一起进舱一起出舱,相互帮助。他一再感谢舱外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协助配合,“我们每天能顺利工作、安心睡眠,都是他们在舱外180个不眠之夜换来的。这次体验非常难得,一生可能只有一次,对我以后的工作有重大启发和影响”。

  “文艺哥”

  02号志愿者罗杰是社会招募的,来自深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他说出舱后最直观的感受除了激动,还是激动。“不少航天工作者很快又要投入下一场试验,没多少时间来表达喜悦。他们都是默默付出的辛勤劳动者,值得我们尊重。很幸运能参加试验,感受到了中国航天精神”。

  唐永康说,罗杰主要负责植物管理,他心思细腻好学,看了很多书,工作认真负责,是名副其实的“文艺哥”。

  “认真哥”

  为什么要参加这次试验?03号志愿者吴世云说:要做一件让自己骄傲和感动的事。“180天试验让我收获了不一样的经历,一份可以应对各种挑战的自信,一份可以回味一生的感动”。

  据唐永康介绍,吴世云负责整个平台运行、维护、保障,还承担大气、水实验项目,干的是舱内最脏最累的活,但仍极其认真负责地做到最好,对自己要求特别高。“舱内有个厕所,每次他都打扫得非常干净,以至于有志愿者不忍心使用,因此他被取名为 认真哥 ”。

  “开心果”

  04号志愿者仝飞舟是唯一一位参加试验的女志愿者,她说:“180试验舱就像一个大熔炉,锻造了我们,提炼了我们。”

  据介绍,这些天,舱内吃的东西都是她做的,尽管她参加试验之前不怎么做饭菜,但现在越做越好吃。舱内的粮食、蔬菜、水果很有限,有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她仍无微不至地照顾着3位男志愿者,教大家太极拳,是舱内的“开心果”。

  (原标题:“太空生活”180天)

责任编辑:lijia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南方日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