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污染要注重末端治理及源头防控

科技日报 2017-06-22 作者:华 凌

  “在土壤治理方面,请介绍一下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情况。今后是否可通过检测农产品重金属、化肥超标及农药残留等问题,建立从末端‘倒查’源头的监督机制,以保障百姓餐桌安全。”科技日报记者6月21日在环境保护部召开本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提问。

  环境保护部土壤环境管理司司长邱启文答道:“土壤污染与农产品质量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科学问题。不同农作物对同一污染物的敏感程度不一样,同一污染物在不同类型土壤中,对农作物的影响也不一样。也就是说,农用地土壤‘超标’,并不代表农产品一定超标,同样,农产品‘超标’,也并不简单代表种植该农产品的土壤超标。但总体而言,土壤污染程度越高,农产品质量超标的风险就越大。”

  他强调,土壤污染防治要重点从源头去把控。因为土壤一旦被污染,完全清除干净及修复很困难,投入成本巨大。从国际经验来看,污染预防可能只要花1元,风险管控要花10元,末端治理就得花百元。由此,土壤污染防治最鲜明的特点是,要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和风险管控的方针,考虑污染源、(暴露)途径和受体(保护对象)三要素,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不同的管控措施。

  邱启文介绍,按照上述总体原则,环境保护部正在牵头组织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到2018年底前将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及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2020年底前将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污染地块的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截至目前,环保部门已完成约两万个土壤环境监测国控基础点位布设,覆盖全国99%的县、98%的土壤类型和88%的粮食主产区,初步建成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

  目前,环境保护部联合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和卫生计生委联合编制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总体方案》,各省(区、市)正在抓紧编制本地区的实施方案。

责任编辑:李阳阳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技日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