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对号入座:你会被机器人淘汰吗

科技日报 2016-12-19 作者:刘园园

  你叫了个外卖,15分钟后惊喜地收到短信,于是你冲到门口,同时准备给熟悉的外卖小哥点个赞,却发现一个机器人站在面前,奉上你点的午餐。

  这可不是科幻。英国伦敦一位女士近日就享受了外卖平台JustEat的机器人送餐服务。下一次我们将会在什么场合出其不意地邂逅机器人?下一个被机器人替代掉的会不会就是自己?这可没准。

  机器人将势不可当地来到你身边。科学家甚至在今年的美国科学促进会年度会议上指出,到2045年,中国将有77%的劳动人口被机器人替代。这意味着未来30年内,我们身边每4个工作岗位就会有3个被机器人替代掉。

  也就是说,一定会有大量工作被机器人淘汰掉。我们只需要考虑,谁会先“光荣下岗”,谁可以在机器人的“排挤”中坚持得更久一点。

  “显然人工智能不是什么事都可以做,不能代替所有人的工作。”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介绍,科大讯飞研究院经过分析把“机器换人”分为三种主要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对机器人进行信息的完全输入,也就是说给机器人一个输入,可以充分准确地获得相应的输出。“比如会场安保使用的人脸图像识别以及会议中的演讲语音转写成文字,可以通过向机器人输入信息而得到准确的输出。”刘庆峰解释说,这些领域的工作机器人完全可以胜任。

  第二种情况,是仅向机器人输入信息还不够,还需要人的经验判断以及不断迭代的专家知识,这种工作需要人与机器人协作来完成。刘庆峰认为,80%的工作岗位集中在这种状态。例如在教育或医疗领域,机器人不可能完全替代老师或医生,而是帮助这些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群体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种情况,是依靠创意和想象力完成的工作,比如艺术家的工作,这是机器人可以模仿却难以企及的,也是机器人难以替代的。“现在的机器人可以画画,可以写诗,但是它们做出来的,我认为是工艺品,还难以达到真正的艺术。”在刘庆峰看来,“机器换人”的大趋势是,机器人接管传统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从而使人类的智慧释放到更加广阔的创意空间中。

  这样的未来意味着什么?一方面,无论哪一种情况,对人类而言都意味着“解脱”——从繁复枯燥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对于被机器人替代的人来说,“解脱”之日可能也是也是失业之时。所以,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是把双刃剑,机器人的大规模推广除了提高社会生产力,也会带来社会保障、伦理道德等一系列问题。

  而无论是好的一面,还是坏的一面,提前规划如何迎接它的到来都是有必要的。其实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行动了。今年年初,日本提出要基于互联网或物联网打造世界领先的“超智能社会”,也就是在必要时,将必要的物品和服务提供给需要的人,极其细致地满足各种社会需求。今年10月,美国白宫发布名为《为未来人工智能做好准备》的报告,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社会福利并改进政府执政水平,如何确保人工智能的应用是公正、安全和可控的,以及民众应如何培养区别于人工智能的劳动技巧。

  “这样的未来会比我们预想中更快到来。”刘庆峰说。作为社会中的个体,我们心里是不是也该绷根弦,想想如何迎接我们的机器人伙伴?

责任编辑:李阳阳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技日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