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悼!于敏去世,享年93岁

科协改革进行时 2019-01-16

  @光明日报1月16日消息,来自中国科学院的消息,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改革先锋于敏,于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岁。于敏毕业于北京大学,后被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他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1961年,于敏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氢弹理论探索任务,并取得了我国氢弹试验的成功,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防实力的增强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在2018年召开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家国科学路】大隐于市的中国氢弹专家:于敏

  如果不是获得 

  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也许你永远不会知道, 

  他是设计中国氢弹的人。 

  于敏是新中国 

  氢弹研究中的关键核心人物, 

  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 

  1965年10月,在于敏的亲自组织和部署下, 

  氢弹理论得以突破。 

  目前全世界只有两种氢弹构型: 

  美国的T-U构型和中国的于敏构型。 

  然而,直到1998年, 

  于敏和他在中国核科技发展进程中的 

  贡献才被真正解密,那时,他已72岁。 

  而从那以后,他仍然习惯把自己隐藏在 

  最普通的人群中。 

  

  于敏出生于1926年8月, 

  他父亲当时是天津的一位小职员。 

  他在天津耀华中学念高中时, 

  就以门门功课第一的成绩闻名全校。 

  1944年, 

  于敏考进了北大工学院机电系。 

  1946年,出于对理论研究的热爱, 

  于敏转到理学院物理系, 

  并将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 

  他在理论物理方面的天赋很快展现出来, 

  并以惊人的记忆力和领悟力赢得教授们的欣赏。 

  1951年于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不久,他被慧眼识才的钱三强、 

  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5岁的于敏开始了他的科研生涯。 

  于敏调入后, 

  与胡宁、朱洪元、邓稼先、 

  黄祖洽、金星南等大家同在理论组工作, 

  由于表现突出,彭桓武直接把 

  原子核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 

  交给了他和邓稼先。   

  经过几年努力, 

  于敏把原子核理论分为实验现象和规律、 

  唯象理论和理论基础三个层次, 

  在平均场独立粒子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后来,他带领原子核理论小组撰写了 

  我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 

  《原子核理论讲义》。 

  1961年冬日的一天, 

  我国核科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钱三强先生告诉于敏,“经上级批准, 

  决定让你作为副组长领导和参加 

  轻核理论组,加入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 

  那时,于敏正值 

  原子核理论研究的巅峰时期, 

  调入氢弹研制工作组意味着 

  人生的一次大转行,但为了国家的发展需要, 

  于敏毅然投入到了氢弹理论的探索研究中去。 

  研制氢弹,我国完全是从零开始, 

  科研人员们只知道氢弹的释放当量 

  比原子弹要大几十倍、上百倍, 

  至于怎么造氢弹,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 

  谁也说不清楚。于敏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几乎时时刻刻都沉浸在无尽的 

  数据计算与讨论中。 

  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一声巨响,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从此步入有核国家之列。 

  正当举国欢庆之时,周恩来立即部署, 

  一定在1968年进行氢弹装置爆炸试验, 

  只剩下短短四年时间,所有的压力都落到了 

  理论负责人于敏的身上。 

  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 

  于敏几乎是惟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 

  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他站到世界科技的巅峰。 

  彭桓武说: 

  “于敏的工作完全是靠自己,没有老师, 

  因为国内当时没有人熟悉原子核理论, 

  他是开创性的。”钱三强称,于敏的工作 

  “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1966年12月28日, 

  氢弹原理试验顺利进行, 

  等在隐蔽室里的于敏从测试报告中 

  看到了极其清晰的特征信号, 

  与他的理论设计完全一致。 

  1967年6月17日, 

  一架战机在新疆罗布泊上空 

  投下一个降落伞,氢弹试验正式开始。 

  伴随着雷鸣般响声, 

  大漠上空同时升起两个太阳, 

  蘑菇云随之拔地而起。 

  我国第一颗氢弹空投爆炸试验成功。 

  从第一颗原子弹到氢弹, 

  美国用了七年零三个月, 

  前苏联用了六年零三个月, 

  英国用了四年零七个月, 

  法国用了八年六个月, 

  而综合国力尚属落后的中国 

  仅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 

  中国抢在了法国前面, 

  成为了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 

  研制速度之快,震惊了国际科学界。 

   

  1999年9月18日,于敏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发言 

  1986年初, 

  邓稼先和于敏对世界核武器 

  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作了深刻分析, 

  向中央提出了加速我国核试验的建议。 

  正是因为邓稼先、于敏的战略眼光, 

  为我国争取了10年宝贵的试验时间。 

  在祖国繁荣发展的今天, 

  我们已经拥有了令世界瞩目的多种国防和 

  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进步的新成果。 

    

  凭借为国家作出的突出贡献, 

  1999年,于敏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5年后,荣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回顾自己五十年的科研历程, 

  于敏总是淡然的说,一切都是为了国家需要。 

责任编辑:杨茗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协改革进行时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