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2.jpg

吴国盛:科学精神的本质和起源

科普中国网 2018-05-29

  编者按:什么是“科学”?为什么在“技艺”这种理论性知识之外还要增加“科学”这样一个纯粹知识的阶段?我们习惯于从历史中寻求答案。追溯至希腊文明,古代先哲亚里士多德区分了经验、技艺和科学,从技艺中可以生成经验,从经验中造就技艺。技艺高于经验,故技艺者比经验者更有智慧、懂得更多。但技艺还不是最高的“知”,最高的“知”是“科学”(episteme),只有那些为了消磨时间、既不提供快乐也不以满足日常必需为目的的技艺,才是科学。

  本文为科普中国网整理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教授公开观点之集合,并得以授权刊发。

   

  1、什么是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方式呢?在希腊文明之前和之后,其它文明都产生和发展了丰富而多样化的知识,从处理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到管理社会、定国安邦,从安抚灵魂、维护社会稳定,到解决日常生活中所碰到的问题,都各有经验、方法、对策。所有这些知识都具有强烈的经验特征、实用特征。但是,没有一种文明像希腊文明一样,超越了知识的实用性功能,而对知识本身感兴趣,对知识的确定性问题如醉如痴,而这就是希腊版本的科学精神。

  并不是说其它文明都没有对知识本身有过任何反省。中国的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庄子说过“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些言论有些甚至很深刻,但都是到此为止,不再深究。希腊人却罕见的把知识问题列为人生的首要问题。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开篇第一句,“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把“知”的问题摆在了最为突出的地位。他在这部重要著作的第一卷区分了经验、技艺和科学。他认为,低等动物有感觉,高等动物除了感觉还有记忆。从记忆中可以生成经验,从经验中可以造就技艺。技艺高于经验,故技艺者比经验者更有智慧、懂得更多。但是技艺还不是最高的“知”,最高的“知”是“科学”(episteme)。多数技艺只是为了生活之必需,还不是最高的知,只有那些为了消磨时间、既不提供快乐也不以满足日常必需为目的的技艺,才是科学。

  什么是“认识”?认识即是追求“科学”。什么是“科学”?为什么在“技艺”这种理论性知识之外还要增加“科学”这样一个纯粹知识的阶段?特别值得我们中国人思考。亚里士多德说得很明白,纯粹的科学必须是为着求知本身的目的而不是任何其它目的而存在,这种指向“自己”的“知”,才是纯粹的科学,是“自由”的科学。

  超越任何功利的考虑、为科学而科学、为知识而知识,这就是希腊科学的精神。

  2、科学的思维方式就是理性思维 本质是追求内在性

  亚里士多德表明,理论知识与经验知识的不同就在于,理论知识研究事物的“原因”和“本原”。最高的、纯粹的科学(知识)。寻求本原的努力,自始至终贯穿在前苏格拉底的希腊思想史中。当泰勒斯说万物的起源是“水”,赫拉克利特说本原是“火”,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论的时候,他们都或多或少地把他们对世界的思考落实到了对事物“本原”的追究之中。

  什么是原因和本原?原因、本原就是事物可理解性的“根据”。我们借助“根据”获得对事物的理解,知道如何与事物打交道,对本原的追求就是对根据的追求。“追问”这种希腊理性生活所习惯的东西,首先也是着眼于“根据”而来的。笛卡尔找到了“我思”,莱布尼茨找到了“单子”,黑格尔找到了“绝对精神”,作为他们各自的终极“根据”。一部西方哲学史就是一部寻找最终根据的历史,而这个追究根据的“范式”本身却是希腊人开创的。

  所谓科学的思维方式就是理性思维,所谓西方的科学传统就是理性主义传统。

  理性主义兴起于希腊民主政治热烈论辩的土壤之中。苏格拉底把辩论引向了一个崇高的目标,在那里,道理显明而有约束的力量,并且这种力量并不来自你的能言善辩,而来自道理“自身”。而何谓理性?简单说来,就是一种保真推理的能力。亚里士多德已发现典型的保真推理就是三段论推理:

  大前提:凡人皆有死

  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

  结论:苏格拉底有死

  为什么三段论推理是保真推理呢?原因是结论已经事先包含在前提之中,它是“自己”推出“自己”(的部分),它活跃在内在性领域之中。“认识”为什么一定要指向“自己”?因为唯有指向“自己”,“认识”才具有确定性、普遍性、必然性。这是西方理性主义的内在性思路。

  科学追究根据,纯粹的科学追究事物内在固有的根据。所谓理性思维,就是循着事物内在的根据,对真理(真知)进行内在扩展。科学、理性、真理,就此结成一体。于是我们看到,希腊人有发达的逻辑学、演绎数学、哲学-形而上学。这些都是希腊科学理性传统的丰硕成果,而其它文明没有发展出这些东西,既不关乎智力水平,也不关乎物质生产能力,实乃在更深的层面上,文明模式的根本不同。

  3、科学精神之源:自由的人性理想

  在科学、理性的背后,是希腊人自由的人性理想。唯有将“自由”置于人性理解之核心地位的民族,才有可能对纯粹的科学如醉如痴。自由的科学出自自身(内在演绎)、为着自身(为科学而科学),因为所谓自由也就是出自自身、为着自身。从希腊时代以来,西方人的自由从来就是个体的自主、自决、自立、自足。

  把自由作为人之为人的根本标志,是希腊文明传递给现代西方社会的文化基因。对中国人而言,是否有情有义有爱,是判断人之为人的标准。儒家用“仁”字来概括这一人性理想。这一人性理想与中国文化的血缘亲情特征相关。希腊文明是海洋文明、商业文明,喜迁徙流动,因而形成了高度契约化的社会秩序。在这样的社会秩序中,个体的独立自主性是被默认的前提,维护这种个体的自主、自立、自足,是维护这种契约化社会秩序的前提。

  自由的科学有两个特征,一个是它的批判性,一个是它的非功利性。自由的学问是质疑和批判的学问。对不同的意见可以进行相互批判。这种知识态度与希腊的民主制有关,而在东方专制社会里,盛行的是对权威的崇拜以及知识的神圣化,决无可能养成质疑和批判这样的知识态度。

  追求自由的知识,与希腊人视自由为最高的人文理想有关。自由的人是理性的人,而“理性”就体现在“科学”之中。对古典希腊人而言,能够保证人成为人的那种优雅之艺是“科学”,而对“自由”的追求是希腊伟大的科学理性传统的真正秘密之所在。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提到了自由学术起于“惊异”,但源于“闲暇”。自由的学术不是起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而是起于对世界的“惊异”。但是,这种无任何实用目的、单纯为了求知而从事的学术,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闲暇。自由的学术建立在学者的生活无忧之上,而这一点靠的是希腊奴隶制,正是希腊奴隶制保证了贵族和自由民优裕的生活及闲暇。希腊的奴隶有两个来源,一是战争中的俘虏或者外邦人,一是城邦内部自由民因贫困撩倒沦为奴隶。奴隶从事农业和手工业,没有政治权利,不能在城邦事务中发表独立的意见。大量的奴隶使自由民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但同时也使希腊哲学家养成了轻视手工劳动的习惯。

  自由的学术不顾及学术的现实功用,而自由的学者也不受雇于任何政府、企业或老板,它根本上不是一种可供养家糊口的职业。在希腊古典时代,城邦并没有用国家的财力设立为国家服务的教育和科学机构,以支持科学和教育事业。希腊的教育和科学活动都是民间活动,但并不是所有从事教育活动的人都称得上学者、哲学家。苏格拉底时代的许多智者(sophist)就被认为并不是真正的学者,因为他们靠教人辩论术、帮人打官司挣钱,因为必须为客户服务,所以他们做不到自由的思考。柏拉图甚至称智者的工作为奴隶式的工作。希腊的哲学家纯粹出于个人求知的兴趣从事学术研究,这是空前绝后的。

  [1]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7卷[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0页。

  [2]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7卷[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1页。

  [3]布宁、余纪元编著,《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58页

  [4] 洛伊德:《早期希腊科学》[M],孙小淳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页。

  [5] 参见吴国盛:“科学与人文”,《中国社会科学》[J],北京,2001年第4期。

  [6] 闲暇的希腊文是schole,学者(scholar)、学校(school)这两个词均来源于此。

  [7]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7卷[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1页。

  [8] 欧里庇得斯说:“所谓奴隶,就是一个不能发表自己思想观点的人。”

  [9] 麦克莱伦第三等:《世界史上的科学技术》[M],王鸣阳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3页。

  作者:吴国盛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 科普中国特聘专家

责任编辑:杨茗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