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震:8年磨一剑的“深海勇士”号司令

科协改革进行时 2018-04-26

  2018年4月6日,一艘科考船悄然返回三亚码头,

  上面搭载着一个叫“深海勇士”的载人潜水器,

  这是它进入运行阶段后的首次航行。

  “深海勇士”的家,

  是位于三亚的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六天后的4月12日下午,

  “深海勇士”和它的总设计师胡震、七名潜航员战友

  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习近平。

  

4月12日下午,习近平同“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设计师和深潜团队亲切交谈。

  这并非“深海勇士”第一次与总书记面对面。

  两年前的2016年6月3日,

  习近平就曾在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

  见过正在研制中的“深海勇士”载人舱。

  

  “深海勇士”号是我国自主研发的

  第二台载人深潜器,

  是总设计师胡震带领团队历时八年交出的答卷。

  1985年,高考语文不及格的胡震,

  凭着优异的数学、物理科目成绩,

  被衡阳工学院计算机应用软件专业录取。

  那个时代知道计算机的人还很少,

  更别说来自江阴乡下的胡震,

  农村娃就这样走向了时代和技术的前端。

  学校机房里的大计算机叫WAX系统,

  胡震感觉那是好大一个家伙,

  放在大机房里,还要开着空调,

  人进去还要换鞋子。

  打下了计算机基础,

  研究生期间又系统学习了自动化知识,

  喜欢读《海底两万里》的胡震最终与海洋结缘,

  投身于深海载人潜水器的设计和研发。

  而等待他的却是十年的寂寞。

  当初海洋科研经费投入少、条件差,

  一台潜水器做出来,

  要检验是否能与实际工程需求衔接,

  胡震他们只能到处跑市场,

  免费帮人家上平台,回来再改进。

  身边的许多同事陆续离开了海洋科研岗位,

  胡震却选择了坚守和等待。

  “总感觉我国在这方面迟早要发展,

  开发海洋、特别是以后海洋安全方面

  肯定要靠自己,

  不可能总靠国外技术。”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2002年6月,胡震等来了他人生中

  第一个“国字号”项目——

  7000米载人深海潜水器。

  在此之前,

  我国研制过的最深载人潜水器只有600米,

  胡震说这真是一辈子的机遇,

  很多老专家干了一辈子海洋科研,

  也从没遇到过这么大一个项目。

  

  作为“蛟龙”号副总设计师,

  潜水器的每个细节他都了如指掌。

  人们打趣说,

  胡震爱“蛟龙”号胜过自己的儿子。

  在“蛟龙”号海试过程中,

  每次下潜前,

  胡震总是第一个来到后甲板,

  沿着潜水器的护栏爬上爬下,

  仔细检查每个部件,

  然后指挥试航员对整个潜水器

  进行下潜前最后的通电检查,

  确保做到万无一失。

  下潜过程中,胡震没有固定岗位,

  但总是守在“炮楼”里,

  协助完成指挥沟通工作。

  下潜任务结束后,

  当大家沉浸在喜悦中时,

  他却在后甲板忙着检查潜水器……

  2012年6月23日,

  “蛟龙”号突破7000米最大设计深度的前一天晚上,

  维护工作进行到凌晨1点半。

  当所有工作完成后,

  胡震最后一个离开后甲板回到舱室。

  第二天早上5点多,

  他又第一个来到后甲板……

  

  “蛟龙”号深潜可至7000米,

  这个深度已经覆盖了全球99.8%的海域。

  胡震说:

  “深海探测,最终还是要到海底。

  ‘蛟龙’号可能不是直接形成一个产业,

  像大飞机或者是汽车形成一个产业,

  但是它的意义在于未来。

  比如资源,包括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

  海洋是一个大宝库,

  未来人类的生存发展最终是要靠海洋的,

  这是‘蛟龙号’意义所在。”

  海底两万里,“蛟龙”号只是起点。

  2009年,科技部启动4500米载人潜水器关键技术攻关。

  2014年,“深海勇士”号总体集成课题立项时,

  胡震被正式任命为总设计师。

  把下潜的深度往回撤一点,

  重点实现关键技术国产化率超过85%的目标,

  这是课题立项的初衷。

  载人球壳、超高压海水泵、

  充油锂电池和推进器,

  光让这四项关键技术从样机走向装备,

  课题组就花了整整5年时间。

  “大深度潜水器的使用条件十分恶劣,工况复杂。

  受制于我国工业生产水平,

  从技术到装备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

  胡震解释。

  即使速度慢一点,

  也要把牢技术。

  经过8年的艰苦攻关,

  我国终于具备了载人舱、浮力材料、锂电池、

  推进器、海水泵、机械手、

  液压系统、声学通信、水下定位、

  控制软件等十大关键部件的自主研制能力。

  

  2017年8月,

  “深海勇士”号在南海进行了

  为期46天的海上试验,

  高频率下潜28次,

  最大下潜深度达到4534米,

  共完成测试388项。

  现场验收专家组判定,

  “深海勇士”号的关键部件国产化率达91.3%,

  主要部件国产化率达86.4%!

  胡震也用两次下潜

  弥补了当年未能和蛟龙一起潜海的遗憾。

  

  “深海勇士”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胡震(右四)与七名潜航员

  胡震说,与“蛟龙”号相比,

  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本身有不少亮点:

  拥有5个观察窗,满足更多视角科学观察;

  载人舱同为3座,但有楼梯方便出入舱;

  舱内操控界面更加舒适;

  为科学应用提供了更多搭载接口,

  具有更好的扩展能力。

  “深海勇士”号最大的试验深度为4500米,

  当初为什么选择这一深度作为指标?

  胡震解释说,

  这主要是出于深海科考实用性的考虑,

  “当今国际科学界比较热点的研究,

  一个是冷泉区,一个是硫化物区,

  这两个区域都在3000米左右。

  我们的潜水器要覆盖我国南海区域,

  南海区域基本上都在4000以浅,

  所以我们定4500米的深度比较实用,

  是科学家科研实用的深度。”

  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二台载人深潜器,

  “深海勇士”与“蛟龙”号优势互补,

  降低了对于潜深的要求,

  提升了每次下潜的时间和覆盖范围,

  更加经济实用。

  而伴随着“深海勇士”的出现,

  中国载人深潜同时具备了

  向最深海处进发和大面积勘探的双重能力。

  这样的成绩让胡震感到,

  自己的路选对了。

  20多年前,

  他刚刚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时并没有想到,

  今天,这两台潜器能给自己带来这样的幸福感。

  

  海风和烈日,将胡震的皮肤晒得黝黑,

  他看起来不像设计师,倒更像个渔民。

  常年与海洋打交道,

  胡震晕船却很严重,

  “咬着牙坚持,爬起来干活,

  干完后再爬回床上。

  我晕得最厉害的还是我们一千米海试的时候,

  一出去就遇上台风了,

  所以就晕得七荤八素的,

  躺在床上起不来了。”

  每当出海之前的国歌响起,

  就意味着新的一轮征程即将开始。

  胡震和战友们知道,

  自己肩上承担的

  是一个国家对深海探索的期待!

  参考资料

  科技日报《胡震:“深海勇士”号司令》

  央视网《中国载人深潜走向极限深海的20年》

  央视新闻客户端《习近平考察海南传递了哪些重要战略?》

  新华网《“蛟龙”号的“兄弟”今年将出海——专访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胡震》

  央广网《那年我高考 | 胡震,蛟龙出海》

责任编辑:杨茗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协改革进行时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