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宝:心系祖国的核苷酸类助鲜剂的创始人

科普社 2018-05-09

  

  王德宝(1918.5.7-2002.11.1)

  生物化学家,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江苏泰兴人。1940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1951年获美国西部保留地大学博士学位。1951-1954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重要贡献

  王德宝院士发现了胞苷和脱氧胞苷的脱氨酶、腺苷、胞苷和黄苷的核苷水解酶、尿嘧啶氧化酶及脱磷辅酶A磷酸激酶,解决了辅酶A中第三个磷酸的位置,首创了从辅酶I直接合成辅酶II的大量制备方法,为世界各大药厂采用。在我国最早开展了核酸生化的研究工作,是我国生产核苷酸类助鲜剂的创始人,参加并领导世界首次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tRNA)的研究工作,人工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酵母丙氨酸tRNA,使我国人工合成生物大分子的研究水平继续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在这项研究中从方案设计到具体路线的制定以及许多技术难关的解决,都发挥了重要作用。1982年起至今从事酵母丙氨酸tRNA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和tRNA中修饰核苷酸的生物功能等方面的研究。

  2018年5月9日是王德宝院士百年诞辰,为了更好地学习和弘扬王院士爱国敬业、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节选了部分王院士生前的照片及采访文字,与您共同分享他的百年科学人生。

  

王德宝出生于江苏省泰兴县一个书香门第,自幼酷爱读书。1940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后,留校任助教。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以优异成绩,得到了公费赴美留学的机会。

    

  1993年3月3日,王德宝夫妇在上海徐家汇寓所

  1951年,王德宝在美国西保留地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他从当地《华侨日报》上看到“祖国血药科学”的消息,决心要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做出贡献,毅然决定回国。一些留美的中国学生一起,踏上了返回祖国的征途。但在途径夏威夷时,美国移民局无理强迫他们下船返回原地,而且声称:如果有人擅自回国,轻者罚款五千元,重则坐牢五年。王德宝想方设法留在夏威夷,以便等待时机返国。

  王德宝(中)与同事讨论实验结果

  他在夏威夷一家伐木场当搬运工,以微薄的收入,艰难地度日。几个月过去了,回国的愿望仍难以实现。他怕荒废了学业,拖垮身体,只好懊丧地回到了约翰·霍普金森大学从事酶、辅酶的研究工作。在这里,他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写下了二十篇学术论文,其中七篇刊登在美国出版的、国际生化界公认的权威参考书——《酶学方法》上,一时轰动了生化界。从此,王德宝的声誉高了,每月的薪水也增加了,可是随着岁月的推移,他对祖国的思念,也越加深切。

    

  王德宝(中)与人工全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合作者们在对放射自显影片进行分析讨论

  1954年,王德宝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终于绕道法国,辗转反悔了他日思慕想的祖国。那时他年仅三十六岁,这正是科学家的青春时期。

  

  1998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汤章城祝贺王德宝(右)80华诞

  他来到北京,放下行李就迫不及待地去高教部报到。在他得知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的消息后,迅即又赶赴研究所的所在地上海,投入了工作。

  (本文由中科院学部科学人生·百年主题宣传活动提供,节选自《探索生命奥秘的尖兵——访著名科学家王德宝》,《今日中国》(中文版),1982;感谢老科学家学术成长采集工程的协助。)

责任编辑:杨茗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社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