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7.jpg

陆启铿:人生多变,学教无阻

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里程碑 2018-04-13

  

  有这么一个人,他曾被送出成为养子,自幼患病,双腿残疾,少年又逢家道中落,为避战祸逃难到澳门,因此失学,靠借书来学习;有这么一个人,他生性豁达,行事爽朗,擅长游泳,一生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首届“华罗庚先生数学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多项奖项,声誉响彻国内外。这两种看起来截然不同的人生,却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他就是我国杰出的数学家和数学物理学家——陆启铿先生。

  陆启铿,1927年5月17日出生于广东佛山一个商人家庭,父亲陆子骥、母亲梁志雅,兄妹共四人。他是国际上较早地讨论多复变函数Schwarz引理的人,并在此领域做出了大量奠基性和开创性的工作,取得了国际瞩目的成就;其相关成果被在国际上被称为“陆启铿域”、“陆启铿定理”、“陆启铿不变量”和“陆启铿常数”;提出了著名的猜想:“陆启铿猜想”,这是建国后在国际上首次以中国数学家命名的猜想,可见其重要性。

  都说逆境出人才,对于陆启铿先生来说,逆境尤为残酷。虽然出生于商人家庭,但陆启铿先生小时候的日子过得并不舒服。先是被送做养子,早早离开家人,后又因故回到家中,受尽家人冷落。不久后患病,虽经医治双腿仍落下终生残疾。后来家道中落,他更是成为家中的负担。小小年纪便遭遇如此困境,他心中的压抑、苦闷可想而知。幸好还可以上学,有同龄的小伙伴一起学习玩耍,日子勉强轻松些。不料日军进攻广州,陆启铿先生全家人逃往澳门避难,自此他又从小学失学,且腿疾日益严重,每日只能卧床在家,沉默地面对冰冷的墙壁和未知的明天。但陆启铿先生没有放弃自己,他从亲戚那里借来课本,自学了小学到初中的所有课程。勤奋和天生的聪慧让他在1942年顺利以同等学力考取了澳门中山县联合中学高中一年级,次年转学到澳门中德中学学习,再后来考取了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也是在这里,他遇到了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1950年,此时的陆启铿先生刚从中山大学毕业,只是一个默默无名的留校助教,华罗庚先生却早已是名满天下的数学家。两个地位相差如此之大的人,不料却在以后几十年的生活中成为亦师亦友的知交。当时,陆启铿先生在听了华罗庚先生在中山大学的学术演讲后,深为华罗庚先生的学识所折服,不久后就主动写信给华罗庚先生表达了自己期望能得到华罗庚先生的教导。华罗庚先生在看了他的资料之后也十分欣赏这个坚毅好学的后辈,于是,陆启铿先生便成了华罗庚先生归国后的第一批亲自指导的学生。他也开始在华罗庚先生的指导下进行多复变函数的学习和研究,人生就此改变。

  被调到华罗庚先生身边后,陆启铿先生在华罗庚先生的精心指导下,几年中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在此期间,两人合作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调和函数的论文,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当时国内在此领域的研究人员甚少以至于无法建立起一个学科,使多复变函数的研究发展缓慢。到50年代中期,钟同德、龚昇的加入,才使得这个队伍初步建立起来。50年代末,随着许以超与陆汝钤先后参与到多复变的学习中,研究队伍进一步扩大。最终北京大学邀请华罗庚先生到北大专门开设这门学科,由于华罗庚先生抽不开身而由陆启铿先生代为执行,这一举措培养了不少的人才,现大都在全国各地成为我国多复变函数论的研究骨干。陆启铿先生也是我国数学物理研究的开拓者和领导者之一,他率先指出的规范场理论和纤维丛联络论之间的联系,在科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改革开放后,陆启铿先生有机会应邀出国访问交流。多次访问美国PIincetin高等研究所、 德国马普数学研究所、瑞典皇家学会:Mitteg—Leffler研究所、法国高等研究所(IHES)及前苏联科学院Steklov数学研究所、日本数理解析研究所等。在此过程中,陆启铿先生深刻意识到对于数学家来说,虽然不需要太多昂贵先进的仪器设备,但是学术上的交流却是不可缺少。1980年他任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副所长,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与时任所长的华罗庚先生意见达成一致,邀请了一批国外著名华裔学者如伍鸿熙、郑绍远、丘成桐、肖荫堂,及欧美的著名数学家如Borel,Griffiths,Hirzebruch,Grauert,CaI’leson,Vesentini,vladimirov等教授到数学所讲学,并组织各地高校数学师生前来听课。这些对外的交流不仅使国内的数学工作者了解到了国际上数学发展的最新动向,学到了更多的专业知识,也使中国的数学界为国外所了解,为以后两者的交流做了很好的铺垫。

  作为华罗庚先生的学生,陆启铿先生面对学术和他老师一样一丝不苟,十分严谨。但在学术之外,陆启铿先生是很会享受生活的。早在澳门中德中学时,陆启铿先生就开始迷上古典音乐,在工作之余常要听一会儿,他自己称之为“养脑”。象棋也是下得极好,据说华罗庚先生都下不过他,还要请来国手“教训”他。游泳更是不在话下,虽然腿上不便,但是仍旧阻止不了他横渡昆明湖的雄心。

  晚年的陆启铿先生仍然没有放弃研究,在身体允许的条件下都会到办公室办公。2015年8月31日,这位老人走完了他学术的一生,享年88岁。回顾他坎坷而又传奇的一生,大概在他告别仪式上的挽联是最好的概括吧:“啟廸忘身,一生心血扶后进,铿锽有作,多元复变泽长存”。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风采录”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里程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