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总结微/纳米塑料对无脊椎动物毒性效应

中国科学报 2021-05-31 作者:李晨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李兆君课题组在《环境科学》发表了关于微/纳米塑料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的毒性效应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归纳总结了不同粒径大小、形状、浓度和化学结构的微/纳米塑料对土壤无脊椎动物造成的毒性效应,为土壤生态系统中微/纳米塑料的潜在环境风险提供了新的视角。

  论文通讯作者李兆君介绍,近年来,关于微/纳米塑料对土壤无脊椎动物影响的实验室研究数量不断增加,报告了一系列中性或有害的影响。在当前的研究中,微/纳米塑料已被证明对土壤无脊椎动物产生了各种生态毒理学影响,但不同研究结果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土壤无脊椎动物对暴露于不同类型、形状、大小和浓度的微/纳米塑料的毒性反应有待进一步研究。

  该研究对室内培养实验中微/纳米塑料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生物功能和生理系统造成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和总结。通过搜索数据库和制定文献筛选标准,该研究共统计了符合筛选条件的56项研究中的1061个生物学终点,其中49%在暴露于微/纳米塑料后受到显著的影响。化学结构中含氯和苯基的微/纳米塑料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的毒性更大。

  大多数研究者使用蚯蚓和线虫作为毒性试验的模式生物,高浓度的微/纳米塑料对线虫的生物功能和生理系统造成了更多的不利影响,但这一趋势在蚯蚓试验中并不明显。

  另外,该团队利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较多的生物学指标(蚯蚓生长、蚯蚓存活和线虫繁殖)计算了平均效应量。Meta分析表明,土壤中微/纳米塑料浓度高于1g/kg可能会对蚯蚓的生长和存活造成不利影响,而水中微/纳米塑料浓度高于1μg/L可能会影响线虫的生殖健康。该研究深化了对土壤环境中微/纳米塑料生物毒性的认识。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新西兰商业创新和就业部奋进基金的资助。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中国科学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